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到1954年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全面建立起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实践创新勇气。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对此,毛泽东作过许多原则性论述。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理论。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这方面的思想,既可以看出两位伟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又能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的永恒在于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理论研究并未形成较为科学而成熟的解证框架。严格而言 ,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应符合我国社会民主化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应符合以代议制为轴心的宪政民主的基本规律。基于民主宪政体制关于代议机关权力之正当性和有限性的普遍诉求 ,从赋权与限权两个角度 ,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作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前进发展最为可靠的制度保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行;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政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健全了地方各级人大的组织体系;制定了人大的工作制度等等。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需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尤其是要完善人大制度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童庆平 《兰州学刊》2007,2(6):108-111
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尽一致.从政治制度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宪法属于政治制度;从历史生成逻辑来看,现代宪法(或现实宪法)早于现代国家而产生,也早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而产生;从与其他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权力授受逻辑关系来看,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从自身内容来看,宪法是当代中国其他一切重要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是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了体现其优越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真正树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观念 ;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完善我国人大的选举制度 ;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 ,进一步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以加强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是宪法学、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正确理解和科学界定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贯彻实施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涵义我国宪法中没有“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用语。我国目前的宪法学、政治学理论研究中也未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来阐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概念、用语,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目前较为流行的提法中出现、使用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中国的政体 ,最直接反映中国社会制度的性质 ,体现中国各族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如果说依法治国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 ,是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作用.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本文围绕"人大代表职业化"这个核心,论述了为什么要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并进一步说明怎样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选举制度是代议民主最基本的要素。在我国,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体,是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有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或秘密投票)等原则。选民登记、选区划分、代表名额、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预选、代表候选人的宣传介绍、投票选举、选举结果的确定、对代表的监督和补选等都是这些原则的展开和体现。同时,可将这些原则作为标准来观照现实的选举制度。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发展,选举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自身建设理论系统性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仍需要持续地深入和全面系统的推进。研究民主政治领域这样普遍而重大社会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人大学是成立的。该学科应当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人民代表大会实践为基础,科学界定人大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体系,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建立人大学应对制度与组织全面研究,才能使这一理论具有完整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人大监督权运作正常与否被看成是衡量人大制度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各级人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监督权不到位、监督不力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弱化了其地位。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主要有:党的领导和人大权力关系未能理顺;人大代表的筛选与监控机制失灵;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等。为此,解决人大监督不力、提高人大监督实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变革来形成合力,改变人大监督的政治生态环境,健全人大制度、强化人大监督,推动人大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竞选的研究是完善中国选举制度的子课题。选举实践和理论水平、民众的政治文化素质、选举文化的不足等因素决定在我国应开展“有限竞选”。在各种文件中将各类提名主体的叙述顺序进行调整;敦促单位启动内部的民主参与机制确定提名候选人;理性开展确定正式候选人的“酝酿、讨论、协商”等是候选人产生环节“有限”竞选的措施。候选人与选民或代表之间直接接触;候选人之间展开辩论;候选人依法选择自我宣传的方式等是从候选人到正式当选进程中的竞选机制建构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崔文志 《河北学刊》2003,23(5):11-15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论述为指导 ,对当代政党制度发展变化趋势、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的“五个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化新时期政党制度建设研究 ,对于从执政党制度建设层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具有不可取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关于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而文章结合其中的较有代表性观点,选择从现象层面切入,提出个人的理解和分析。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有利于实践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表达学生群体的特殊利益、改善人大代表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因此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参选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及障碍,要推动相关法律完善,不断加强民主治校,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无论从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方式解释宪法的社会基础和活动空间亦即其面临的现实动力和压力方面,还是解释的运作方式和实际表现亦即其个案和附带性质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宪法司法解释得以规范和奏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在我国几个效力不同、功能各异和相对独立的宪法解释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宪法解释体制中符合司法的特性及其依附的政治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宪法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灌输 ,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意识的需要。从宪法的历史发展展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艰难过程 ;从宪法的具体内容突出我国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从维护宪法尊严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