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已成为外资并购的热门目标之一,中国有从外资并购中得到利益,同时我们也看到外资并购的一些负面效应,我们应积极面对外资并购这一现象,并对于外资并购对于民族产业的侵蚀提出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已经或为海外商业资本在中国流通市场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商业领域的外资并购行为对国内流通市场结构,竞争态势,相关产业安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并购已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外资并购带来了一些我国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随着大型外资并购案的增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关系到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并购,导致其对国内市场垄断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逐步放松外商在中国进行产业投资的管制,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从外资中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该文从西北轴承外资并购案例入手,分析了外资并购对我国相关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消除负面影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全面展开,外国投资者对内资企业的并购逐渐增加,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正逐步升级。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并购的现状,对现阶段我国外资并购的法律和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完善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以保护我国的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保障国家的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跨国并购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兴起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但已成为近年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我国在吸引跨国并购投资方面还存在政策、市场、立法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回顾了我国利用外资的进程、分析了现存引资手段与跨国并购之间的“错位”,进而对下一步的利用外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盾 《管理世界》2005,(11):156-157
自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过初期考察、试探和以技术引进方式为主的阶段,1992年起进入以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为主的大规模直接投资阶段。入世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又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即鼓励外商以并购投资的方式参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使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将通过并购融入国际市场。(一)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状况1.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及规模尽管全球并购浪潮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初、中期,外资并购在我国的规模还非常小,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外资并购才逐渐有所发展。根据《世界投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政府在跨国并购中的规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全球一共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从80年代末开始,外资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并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概况,发展趋势和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外资并购中政府规制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针对外资并购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本文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府规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政府规制跨国并购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曲扬 《经营管理者》2009,(15):214-214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之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招商引资基本战略,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中国市场。然而,随着大量垄断倾向现象的出现,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问题以及外资并购是否会带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已成为热门话题和研究焦点。本文以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交易过程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这一特殊时期,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交易障碍,主要包括发育扭曲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的中介机构和单一的金融交易工具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熨平交易障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周军 《管理与财富》2009,(7):180-180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开放,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不断增加,针对这种“国退洋进”的现状,国内有的学者倡议保护民族企业,有的学者则认为外资并购是市场有效的体现,主张放松对外资并购限制,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关于这种“国退洋进”现象的观点,并给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学平 《管理世界》2008,(10):169-170
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绩效和持续竞争能力。本文从微观层次出发,通过对目标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为外资并购的相关理论提供经验数据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郭俊 《经营管理者》2009,(14):15-16
跨国公司投资的总体特征变化以及我国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目前政府对跨国并购国有企业的鼓励政策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但是,我们必须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跨国并购对我国长远发展的深度隐患有高度的重视。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从保障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规范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尽快出台反跨国公司垄断的措施和法律,鼓励和扶持国内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外资更多地采取并购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以参与国企改制的名义积极并购国有企业。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的对策,其中包括我国外资并购监管的改进、外资并购法律法规的改善和国有资产价值评估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跨国并购在我国早已初见端倪.世界著名胶片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对付当时已有48%市场份额的富士,就是通过并购中国胶片企业而迅速发展壮大,历经4年最终实现了全行业跨国并购;法国达能公司也是通过收购中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份和另外两家饮用水厂商娃哈哈、乐百氏而一跃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上海产权交易所2000年登记的外资并购金额已达19.66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9倍多.跨国并购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6.
鉴于我国并购融资途径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对于打通并购融资瓶颈意义重大。面对这一陌生领域,要寻找并购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就需要了解企业并购的真正动机及其绩效,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债权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对上述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并购市场融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结束,证券市场将彻底告别以往的"股权分置"状态,迎来新的"全流通"局面。全流通时代并购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会出现战略性并购大幅度增加、收购方主动性增强且并购动因理性化、出现更多的要约收购、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让价格市场化以及外资并购更加活跃等新特点。与此同时,全流通时代的并购也存在关联交易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低、买壳上市后的公司运作不规范以及外资并购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潜在的市场垄断威胁、并购引起失业以及恶意并购等问题。要完善全流通时代的并购,政府、责任机构以及上市公司都责无旁贷。政府部门和责任机构应完善并购立法,出台关于关联方并购的政策,规范关联方并购,完善协议收购制度,加大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信息披露义务,减少政府部门的介入,建立公平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自身应明确并购动机,实现价值最大化,变更支付方式,提高并购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实践中,资产评估和企业定价是问题最多的领域。探讨公正合理的资产评估和企业定价方式对规范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意义重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资产评估和企业定价,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评估定价的方法、土地的定价、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定价等,并认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定价要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看待并购价格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外资对国有企业并购定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市场发展和满足自身利益诉求,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并购IBMPC业务,作为中国海外并购最大"赢家"的联想赢得了全球的关注和中国企业的殷殷期待。相比TCL、京东方、明基等海外并购的经济后果集体失语而言,联想能否逃出并购的赢家诅咒?本文将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联想并购产生的经济后果。其一,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联想并购和整合的经济后果;其二,对比分析联想并购前后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及市场份额变动趋势研究并购的经济后果。本文研究发现,联想目前仍然没有逃出"赢家诅咒"的宿命,成败目前尚无最终定论。尽管整合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风险,但中国企业仍不会停止海外并购的尝试,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面对的不争事实,为规避并购负面经济后果,本文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为目的,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并购战略的核心就是期望所买的企业能物超所值。笔者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企业并购的利益和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