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6):45-49
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自然环境,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社会环境,即社会关系。世界情况使个体变成了它现在所是的这个特定的个体,如果根本没有这些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风俗道德,个体就不会成为它现在所是的这个样子。同时,人正是在不断地向社会环境的"出击""搏斗"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斗争中,在实践中,在不断的行动中,使自己的个性放出光彩。正是在人与环境的辩证的交互作用中,主体对象化了,对象主体化了,主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将外在的社会关系变为自己内在的社会特质,同时又把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环境的客观对象上体现出来……这样不断地交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新颖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理性主义传统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理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形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扬,而实际却失落了,陷入了困境之中,因为他们都以思维内在性为存在论基础,让理性离开了现实而本体化。非理性主义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对理性的批判,加剧了理性的困境,但其最终却把非理性本体化而与自己的批判对象殊途同归。只有马克思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人的历史意义的生存论关怀,彻底瓦解了理性和非理性的抽象对立,走出了理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读了《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上的《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一文,感到和作者近年发表的另一些文章立论颇不相同,很有些感触。 作者此文从历史这一总的概念出发评价一位作家,并郑重其事地指出“历史将会重新评价”一位作家的文学成就,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一个作家,必须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并生活于当时的社会斗争(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之中,不管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生活态度、艺术倾向相同的人怎样地自以为可以超然尘外,都是如此。论述对一个作家的评价,着重于历史,应该说是得当的。一个美女可以自拟为天仙,但为了显示其不同于凡人,又不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恩格斯同马克思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们共同创立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中,他们的智慧融为一体,两人的卓越才华交相辉映。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独特的道路达到世界观的一致,这决非偶然。相同的社会背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特定的理论环境使他们的思想印上的烙印都惊人地相似。立足现实并努力从现实中探索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5.
杜建立 《21世纪》2009,(8):46-47
虽说大多数的人都身处于职场之中,但他们的职场EQ有多高呢?有多少人是在职场中“混”得八面玲珑,多少人的工作成绩是被老板知道的?又有多少人会主动把自己的成绩告诉老板,以便让自己的努力不付诸东流呢?  相似文献   

6.
文化·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民族的,又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必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更新;教育作为文化交融的载体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研究文化、教育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风流才子和昏君,二人都是痴情于文艺却无能治国的典型。由于他们在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才能资质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无论是在现实人生的身世、性格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词作中所宣泄的情感内容方面都具有一种浓郁深沉的悲情意识。  相似文献   

8.
(续一)纳刺丁汗从阿克苏到来亦兀勒巴儿思汗投奔卡尔玛克人此事记述如下:当什马克和毛拉·兴得叶萨武尔把汗的命令送到(阿克苏)时,纳刺了汗表示完全服从,接着就去了叶尔羌,得以拜倒在父汗的脚下。他们开始疯狂地屠杀,命令杀害所有稍有过失,或被怀疑的人。纳刺丁汗同自己的军队和阿布都喇汗的一部分异密们走通往克兹尔的路。汗和和卓穆罕默德·阿布都拉则走下路。当他们到达西格村时,处死了达尔维什·穆哈马德叶萨武尔和其他一些人。纳刺了汗得知,米尔咱阿里·沙赫比吉克,札刺思部的米尔咱沙伊法勒拉黑,雅木古尔赤伯克·沙格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对于语言学和美学问题没有做过系统全面的阐述,但是在他们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之中,语言(言语、话语)是实践的一种类型,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中,福柯等哲学家明确地把“话语”作为“话语生产”或“话语实践”来运用,一些语言哲学家也指出了语言的实践功能,从实践的对象性、意向性、目的性、感性活动性等特点也应该把话语生产作为实践的一种类型。话语生产无论在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之中,还是在直接生产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艺术)之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要素,尤其是在文学生产之中更是一种主要的实践要素。新实践美学揭示了话语生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的中介性,从而发现了话语生产的审美本体意义,是对实践美学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0.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11.
0 句群的语序,在深层中有灵活性,但在表层中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又有稳定性。相互协调,就是制约句群语序的因素之一。例如: (1) ①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大发明家、科学家,他们都是一些有伟大理想的人。②当强敌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候,民族英雄的理想,就是要把敌人赶走,使自己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下去。③当统治者昏庸腐朽,横征暴敛,使得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④当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社会的渐变过程中,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社会突变过程中也即社会革命之中.社会革命是在危机这一历史“拐点”上由历史主体——人能动地实现的.但不同的人基于对危机本质把握的不同,他们对危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的超越也就不同.而不同的超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描绘了一个错觉世界,三个主要角色(白兰琪·杜波依斯、斯坦利·柯华尔斯基、斯蒂拉·柯华尔斯基)在剧中都深陷错觉而不能自拔。当现实和期望无法调和,深陷错觉成为了他们被迫接受的生存方式,他们的表现也正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现实时无奈和绝望的心理。事实上,剧中所呈现的世界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但是剧中人物以不同方式掩饰、维护自己的错觉,表明了他们仍然抱有继续生存和生活的希望,这也让读者在绝望和悲剧的气氛中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主体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主体不仅仅是纯粹的肉体存在,也不只是在和客体相对立之中的认识者。主体是进行社会历史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主体是自己劳动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元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过程思想从其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以一种隐含的“公理”存在于各种哲学思潮之中。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所彰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向度,也必然地内蕴着这种思想。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是通过历史、实践和人互相关联的三个关键概念来展开论述的。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现实的人,历史和实践都是建立在人的现实活动而展开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处在相应的历史过程之中的。马克思的过程思想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存在、发展及其自我实现的过程的思想。过程思想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其主人公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主要表现为意识超越能力的矛盾。它既体现在这些人物与外在现实环境的冲突中 ,也体现在他们自身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固有价值规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传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并限制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能力。但是这些人物在受苦中又始终没有放弃抗争与反抗 ,并始终坚守着自我的个性意识 ,这正显示出他们悲剧性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讲的矛盾不是感性直观中的矛盾,而是理性反思所把握到的矛盾。所以,不能把辩证法当作一种公理体系,而应把它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是在反思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类认识的历史活动基础上省悟到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的存在是是其所不是与不是其所是的统一。人的认识是他物反思与自我反思互相扬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人道主义起源于人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自己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和目的而进行的探索 ,发展于近代人追求幸福、追求个性发展、追求本质力量表现的运动流程之中。人道主义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形而上的终极追寻还是世俗性的现实要求 ,都是人自身始终关注的 ,在任何时候都会拨动人的心弦。正因为如此 ,人道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既源远流长又永远常新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20.
神道史观以“神”和“上帝”来解释人和历史,结果形成宗教神学的救赎历史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现实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