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玉香 《理论界》2007,(9):29-30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都具有文化属性,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基础,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与实质.本文主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等角度,分析了探讨了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98-101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基础,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与实质。本文主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等角度,分析了探讨了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怀民  阳素云 《天府新论》2007,5(3):109-1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和推动。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道德支撑,并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为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贯彻落实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多元文化的辩证关系,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和谐社会"的思想原则表现为"情欲引力",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是围绕"情欲引力"展开的,"情欲引力论"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傅立叶认为"社会不和谐"是"文明制度"压抑了人们的种种情欲,人们不仅不能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自身社会结合的需要.并且主张建立情欲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虽然有缺陷,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的人文内涵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精神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动力功能的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从社会个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自身的身心和谐;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谐;从民族整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发展需要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多元文化呼唤和谐文化,社会更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和谐文化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彰显民族风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同于某一种具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探讨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对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来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树立良好的和谐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道德的和谐,构成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