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海峰  汤瑞娇 《探求》2008,(6):56-62
出租屋管理是广州市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州市规范出租屋市场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加强流动人员的管理,广州市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出租屋管理机制,提高了对出租屋的管理力度,力求实现以房管人、人房和谐的目的。然而,面对广州市庞大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现行出租屋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现。必须从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建设首善之区的高度,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开拓视野,最终建立出租屋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吴沙  彭新  陈耀森  林文生 《探求》2001,(2):66-70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由此带来了出租屋及其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出租屋外来暂住人口管理的现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的分析,找出制约管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强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口管理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火燕 《探求》2007,(2):39-44
出租屋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广州市在出租屋管理上勇于创新,把百万余套出租屋管理工作作为加强综治维稳工作的源头来抓,作为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来抓,有效地打击了出租屋流动人员违法犯罪活动,为广州社会管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赖伟华 《探求》2013,(Z1):34-37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等地出现了大量外来暂住人口聚居的出租屋,带来了一系列的杜会问题,成为城市管理和治安工作的突出难点问题。一、石牌街出租屋和流动人口及其管理现状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总面积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多人,设2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出租屋57213套,居住在其中的流动人口共117051人,数量庞大,户籍分布遍及全国各  相似文献   

5.
蓝宇蕴 《探求》2007,(4):35-40,8
流动人口是从传统计划体制下"裂变"出来的最庞大社会群体,但"裂变"的发生,却没有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体制加以整合,致使我国转型期诸多城市问题均程度不等地与流动人口问题相关。为缓解城市问题,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管理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建构了新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把"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管理架构"复制"到流动人口管理上,并以出租屋为"切入点",确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的独立主体与专门组织管理体系。但笔者认为,新体制下体现出以强化政府力量为导向的、以出租屋为"切入点"的、以税费征收为基层实际利益驱动的管理,仍然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预他人,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活法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深圳,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的特区。没有谁,是在这个城市土生土长的。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没有恩怨,也没有瓜葛,只有陌生。深圳是陌生的,这个城市里的人也是陌生的。公司里,同事之间,素不相识,非亲非故。谁也没有关心他人的义务,也没有过问他人的权力。由于竞争是那样的激  相似文献   

7.
刘正刚 《探求》2006,(2):71-74
明清时期是深圳传统社会发展的高峰,深圳利用濒临海洋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深圳商人借助海洋与国内外市场进行交流,深圳文化也得到了发展。深圳经济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连喜 《探求》2012,(5):62-67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窗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早、发现得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探索动手也早、行动也快,使得从总体上看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基层涌现出了大量值得总结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提炼和总结了深圳在基层矛盾调处机制建设方面的探索成果,概括为七种做法或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赵福生 《求是学刊》2008,35(1):36-41
马克思哲学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只有宏观视域没有微观视域.以致常常被误读为宏大叙事、整体主义和经济决定论.但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就会发现,无论是存在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哲学都有其微观视域.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展开了微观经济分析,开启了微观史学,敞开了微观权力视域.阐明马克思的微观哲学视域,对于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消除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种种误解,彰显哲学的本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彦麟 《学术交流》2006,(2):188-19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发展经济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双重重任。产业的微观主体是企业。微观主体活力不强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体制性障碍较大、经营机制不活、主导产业匮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市场不健全。鉴于此,政府宏观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微观主体活力的增强;文化企业必须在内部机制、营销策略、发展思路、技术手段等方面来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林柳琳 《探求》2020,(5):20-26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以政府为发起者主体的一般性三层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从而推导出两阶段制度变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现有研究表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就能因地制宜,主动回应微观主体合理需求,主动应变、主动探索,主动拥抱制度变迁,并形成了"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精神。从深圳模式来看,在制度变迁的高阶阶段中,宜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对制度改革的原始推动力,也能保障政府资源的后续拉动力。  相似文献   

13.
退休制度改革方案是目前社会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应用长春市的微观数据对退休制度改革方案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实施现行的退休制度,将导致养老金收支日趋失衡;适当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抑制提前退休或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均能够使养老金收支趋于平衡,均不会产生长期的就业问题。但不同的改革方案对不同行业的就业状况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肖曦梦 《探求》2020,(5):27-32
深圳作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践行者和开拓者,40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式"奇迹,也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经济、政治、城市治理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令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这是何等鼓舞民心的宏伟蓝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建设。包括已有制度的完善,通过立法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6.
反通货膨胀政策会带来产量的损失,这是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体制和居民保障制度改革,为宏观经济调控创造一个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家庭微观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强 《社科纵横》2008,23(5):151-152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家庭环境是整个微观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微观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具的明显的效果,每个人受其熏陶、感染和陶冶.因此,应重视家庭微观环境的优化,发挥家庭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明霏  冯婧 《学术交流》2020,(9):102-111
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成员随迁。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就业质量越高,在中间分位点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边际贡献率最高,但其贡献率随就业质量的提高而下降;家庭成员的随迁将会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中高分位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增效应更为突出;在个体特征中年龄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呈"倒U形"生命周期特征,在中高分位点这一特征更明显;在流动经历中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马太效应",流动范围的扩大会降低低分位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高高分位点农民工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耀华 《社会工作》2011,(22):54-57
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是"三新":一个全新的专业服务,在一个全新的工作地点,聘用一批全新的工作队伍。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圳市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了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学者在总结深圳社工模式的成功之处时认为:深圳社工服务模式,是政府制定政策方向、提供财政及实务支持、建立执行架构、监管及改善机制;成立社工协会为行业发展服务,面向全国招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向民间社工组织购买社工服务;聘用香港资深社工为深圳社工督导,提供督导及培训工作。这也就是说,深圳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制度对现实的建构。但是制度又是如何建构现实的?笔者运用社会学制度主义中的制度同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严强 《阅江学刊》2010,(1):5-13
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只是围绕国家实体展开的并列的宏大政治知识汇集,没有形成有着内在逻辑层次的、将活生生的政治生活过程再现出来的科学体系。在这种不完整的宏大政治叙事中,与个体、群体的政治参与密切联系的微观政治知识则很少得到研究和阐释。之所以导致这种状况除了学术研究上的缺乏外,恐怕主流研究方式的影响、意识形态防范的滥用、计划集权模式的干扰是重要原因。研究微观政治,建构专门的分支知识既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政治行动主体的政治行为,依据规律协调他们的行动,也可以因势利导地转变或改变他们的行为,从而为形成和谐、有序的政治局面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