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逝世不久,他的名字及著作即载在天启《淮安府志》的《淮贤文目》中,但这一记载过于简略,以致数十年来,在对吴承恩和《西游记》的研究中产生了对吴承恩著作权的怀疑。本文就二十卷一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2.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后,各种刻本上都没有作者吴承恩的署名,现在人们认定这部书的作者是吴承恩,都是根据一些别的材料推断出来的。天启《淮安府志》说,吴承恩“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并在他的名下记载了他的作品,其中就有《西游记》一书。藏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也编录了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可惜的是他误载之于史部舆地类)。一些私人著作中, 又从语言方面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记》中多淮安方言,这也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一个重要论据。这些材料很能说明问题,论证也很有力。我认为,《西游记》中的一些淮安地方特色,也应视为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证据。我这里举出两个例子,试图说明这个看法。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清小说之“四大小说”的研究,目前仍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四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确切作者是谁迄今尚不十分清楚,虽然分别称为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和曹雪芹所著,其实并无直接证据,而是仅仅凭间接材料推断而出的。例如:《西游记》原书中并无作者姓名,之所以把吴承恩定为《西游记》的作者,唯一的依据是《山阳县志》载吴承恩著有《西游记》、《禹鼎志》、《二朗神搜山图歌》等,没有其他佐证和旁证。其实,古代文人所写的《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之类的游记作  相似文献   

5.
从作者看《西游记》为道教文学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把神魔小说《西游记》作者定为吴承恩 ,说服力不强。文章着重根据全真教秘史以及古今对《西游记》的述评 ,不仅认为今本《西游记》的“祖本”《西游记 (平话 )》为全真教主丘处机华山弟子史志经师徒所撰 ,而且认为 ,今本《西游记》书的定稿者 ,也是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茅山全真教龙门派道士阎希言师徒。因此 ,《西游记》应为道教文学奇葩。  相似文献   

6.
从百回本《西游记》文本表现出来的大量明代信息来看,《西游记》作者应该是明代人。《西游记》中的许多职务名称都是明代所始置,《西游记》中的许多宫殿名和城门名都是明代所始有,《西游记》中的许多办事机构都是明代所始设,《西游记》还化用了朱元璋的一首诗,并大量引用了明代《增广贤文》中的许多名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丰富的明代信息,都足以证明《西游记》作者应该是明代人,吴承恩仍然是《西游记》最可能的作者。  相似文献   

7.
王树然 《金陵瞭望》2006,(21):51-52
众所周知.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明代中叶淮安(注:本文所指原淮阴市的淮安县.即现在的淮安市楚州区)人氏吴承恩所著。近年来报刊上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西游记》早期的明代版本没有署名作者,清代以来对该书的作者一直有争议。为此.使我回忆起少年时在家乡就听说过《西游记》成书的另一种说法——盱眙孝子为母亲所作.又经多年探究,深感《西游记》的成书和作者确实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在深入研读《西游记》文本及《性命圭旨》一书的基础上,发现二者的主题和结构竟然完全吻合,后者是前者的文化原型,前者是后者的艺术体现。《西游记》的作者所要表现的是阴阳五行、金丹大道、三教合一、实现人生等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西游记》不是一部神魔小说,而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化小说。《性命圭旨》与《西游记》如出一辙,可以推断这两部书的作者很可能同出于安徽歙县唐太史之手,而不是吴承恩所著。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 ,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 ;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 ,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 ,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 ,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张锦池先生否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扬主体人格的同时又要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而这一思想明显来源于明代心学思潮。以此为前提,本文考察了吴承恩与心学人物的交游和《吴承恩诗文集》的主要创作倾向,明确了吴承恩与心学思潮的联系,从而在一个方面肯定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世纪之争,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绝妙“奇观”,对于推动《西游记》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近百年来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清理了这段历史公案的关键环节:天启《淮安府志》的记载、《千顷堂书目》的著录、淮安方言、华阳洞天主人等与作者的关联,力主解决这段公案须从《西游记》成书史、作品本身、作者所处时代及文学发展史的传承关系等多角度系统地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最终破解这一难题。结合近十余年来研读《西游记》的经历及教学实际,在诸多史料、考古资料的搜集整理基础上,认为学界前辈得出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江苏淮安吴承恩,是站得住脚的,并不因日本、中国几位名教授的怀疑责难而动摇。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世纪之争,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绝妙“奇观”,对于推动《西游记》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近百年来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清理了这段历史公案的关键环节:天启《淮安府志》的记载、《千顷堂书目》的著录、淮安方言、华阳洞天主人等与作者的关联,力主解决这段公案须从《西游记》成书史、作品本身、作者所处时代及文学发展史的传承关系等多角度系统地来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最终破解这一难题。结合近十余年来研读《西游记》的经历及教学实际,在诸多史料、考古资料的搜集整理基础上,认为学界前辈得出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江苏淮安吴承恩是站得住脚的,并不因日本、中国几位名教授的怀疑责难而动摇。  相似文献   

13.
论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及其成书之前的取经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学界有人否定吴承恩为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认定全真教徒是定稿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无论从虞集序真伪、句容茅山华阳洞天、闫希言师徒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均难以将全真教徒与百回本《西游记》定稿人直截了当地划等号,相反,吴承恩为百回本《西游记》笔者却愈加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6.
<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是现传最早叙述唐僧取经故事的话本。有人认为:“此话本不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断言“此话本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①。还有人甚至说:“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吴承恩未知其书,对之无所取裁”②。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作者素来有所争议,但吴承恩作《西游记》成为学界的主流学说。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了吴承恩的身世,其中吴承恩在湖北荆王府,任“纪善”一职,佛国广济的深厚文化和山水风情对其写作《西游记》有很大帮助,考察《西游记》文本,广济的历史人文和民间传说载入《西游记》中甚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探讨广济与吴承恩写《西游记》之谜,认为广济应为《西游记》创作背景地。  相似文献   

18.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今本《西游记》之祖本《西游记(平话)》,系全真教创始人之一丘处机麾下道士史志经等人所撰。文章进而从明代道教秘史等若干方面认定,今本《西》书定稿人也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其中闫希言(闫蓬头)师徒可能性最大,因此,《西》书作者不是吴承恩。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供了有关《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三则,并对其进行了判读。认为根据对吴承恩头骨的检测,基本可确定吴承恩的生年;从韩国发现的一则关于《西游记》流传的文献记载,可能有助于确定《西游记》作者的身份;日本学者正在研究的一个《西游记》的日文手抄本,这个节缩的抄本与通行的百回本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依据可能并非百回本《西游记》,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