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利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①在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里,有象《杜工部集》这样一部悬诸日月而不刊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由于诗人在生前,既没有象自居易、元稹一样,把自己的集子自己编定:其死后,也没有升堂入室的弟子象李汉之于韩愈,或志同道合的友人象刘禹锡之于柳宗元,把遗集及时编定;因之,在这部集子里,关于时代的先后,篇章的出入,以及字句的异同,作品的真伪,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苏轼曾有诗咏道:“如观老杜‘飞鸟’句,脱字欲补知无缘。”②王琪在嘉裙四年(1059)重刊王洙本《杜工 相似文献
2.
傅庭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6):18-20
文章就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版)文选部分的某些注解,或作补充解释,或作订正。 相似文献
3.
4.
张其昀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2)
文章撷要学精地转达了清代著名“说文家”王筠对于《说文解字》“六书”理论.特别是其书记解义例,以及全书编排体例等诸岁“说文学”重要方面的研究;称扬了他睿识独到的、以缜密细致和通俗生动为特色的研究风格与方法;评议了他对于前人学说的补缺正讹之功;特别指出了他首开运用古文字来研究篆、隶以后的今文字之风,在我国文字学史上对于文字学研究新时代的开启山林的巨大功劳。文章亦述亦议,经纬成文,取成折衷,观点明确,对人们认识王筠及其“说文学”研究,乃至读懂读通《说文解字》,都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429-431
江沅的《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其产生误解,认为江氏的《说文释例》问世于王筠的《说文释例》之后,其实江氏之作先于王筠的《说文释例》20余年。由于江沅的《说文释例》与王筠的《说文释例》书名相同,人们多把这两种书看作同是阐释《说文》体例的著作,这就混淆了“类例”与“体例”的界限。江沅的《说文释例》是以类例材料阐明《说文》一书的“本字本义”和“音义关系”的著作,而王筠的《说文释例》则是阐释《说文》体例的著作,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李传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94-97
王筠的《说文释例》一书,在阐述《说文解字》的编排说解体例的同时,探讨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分析了汉字的结构条例和演进规律,这些都为汉语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清代的《说文》四大家中,王筠对汉语文字学理论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李建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笔者在现代文学研究工作中,从所查阅的一些旧报刊上发现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二则轶文(诗)。它们不仅未曾收入《茅盾全集》和各类文集、文(诗)选集,而且在各家《茅盾年谱》、各类茅盾研究资料集的作品目录中均未收入,茅盾的回忆录中亦未提及。现将这两则轶文(诗)介绍出来,供茅盾研究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传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王筠的《说文释例》一书 ,在阐述《说文解字》的编排说解体例的同时 ,探讨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 ,分析了汉字的结构条例和演进规律 ,这些都为汉语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 ,在清代的《说文》四大家中 ,王筠对汉语文字学理论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
王海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云①通“芸”,盛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唐成玄英疏:“云云,众多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天物云云。”按:今本作“夫物芸芸”。②通“纭”。《汉书·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③通“运”。《管子·戒》:“天不 相似文献
10.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崇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觉〕 特指听觉。义同听,闻。 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一听一看,“觉”与“看”对文。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坐觉潮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郑谷《鹤》:“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齐已《荆门疾中》:“坐闻邻树栖幽 相似文献
12.
赵中方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状如、似。司空曙《早春游望》:“青草状寒芜,黄花似秋菊。”窦庠《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仆射》:“灵槛如朝蜃,飞桥状晚虹。”何频瑜《墙阴残雪》:“状花飞着树,如玉不成盘。”唐太宗《咏兴国寺佛殿前幡》:“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疑”义同“如”、“似”。李端《白鹭咏》:“映林同落雪,拂水状翻潮。”都于互文见义。又严维《书情献相公》:“孤根独弃惭山木,弱质无成状水萍。”卢纶《客舍苦雨即事寄钱起郎士元二员外》:“积雨暮凄凄,羁人状鸟栖。”元结《闵荒诗》:“船舲状龙鷁,若负宫阙浮。”俱是“似”义。“状”字,在先秦典籍中已出现“类似”之义,如《荀子·礼论》:“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杨注:“状,类也。” 相似文献
13.
杨雅丽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1)
一、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礼记·学记》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孔疏云:“五官,金、木、水、火、土之官也”①。《文白对照十三经》依照故训,注曰:“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视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并将该句译为:“治学的人并不相当于五官中的某一官,但五官不学习就不会治理政务”②。按:《学记》所云“五官”非指金、木、水、火、上五行之官,以上诠释皆未能准确理解原文之…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