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6,(6):137-151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的概念更是直接地反映了礼法的结合。礼法初步结合大致发生在汉末三国,紧密结合发生在魏晋以及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以后。礼法紧密结合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定、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结合区别于前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礼制执行的刚性化,刑事案件中的礼法结合,不因礼废法,法不离礼独行几个方面。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礼制发展史还是法律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此以后,这个有机体就变得牢不可破,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
释奠礼是在学校内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仪式,是我国古代官方学校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源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到唐朝时期基本完善。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在这一象征着国家尊师重教仪式的发展过程中,师的政治地位呈下降之势:由师者不臣到师者亦臣。这是由皇权在教育领域内强化集权、儒学主导地位丧失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齐律》的“重罪十条”是:一、谋反,这历来被列为十恶之首。二、谋大逆,指毁坏国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敌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显著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地位。本文系《魏晋时期监察概论》(《浙江学刊1989.4)的续篇,两篇文章共同为魏晋南北朝的监察在整体上勾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5.
与秦汉大一统政治不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史学正统观念上自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由于王朝更迭频仍,为凸显新朝政权的合法与正统性,史家在史书撰修时的断限、起元及具体内容上,都非常注意弥缝与讳饰.其次,面对魏、蜀、吴三国鼎立政权,由于时代背景的迥异,史家对三国孰为正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庞骏 《阅江学刊》2012,4(1):59-68
皇帝举行元服礼的年龄和政治时机是皇帝政治地位变化的重大转折性事件之一,是皇帝亲政的重要时间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加元服共计19人次,举行元服礼的年龄或早或晚,并不一致,从11岁至20岁不等;各朝礼家所定的年龄也不统一。其原因主要在于皇帝参政时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话题:一方面,元服礼后皇帝开始亲政,其法赋权力产生变化;另一方面,当幼主在位、皇太后临朝时,太后何时"归政于王"是关涉皇权最高权力移交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目录学自汉代形成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繁荣阶段,它的发展和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图书的大量增多,使书目更加丰富,从数量和种类上均比以前有所增加;其次,由于魏晋南北朝书籍分类的活跃,使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这一时期正式确立;第三,由于继承和发展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学传统,使书目的创作体例也进一步完善。就此可以说明,隋唐目录学既是对汉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的总结和发展,也为宋代目录学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隋唐目录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栋 《南海学刊》2022,(2):43-56
汉唐时期“涨海”的含义经过三次扩展。三国魏晋之际“涨海”一词从海外传入中国,最初的含义是出产奇珍异宝的特定海洋地理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涨海”开始指代水域中特殊的地形地貌。唐中后期“涨海”又可以指代特定海洋地理范围,标志着唐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因此,唐代文献中“涨海”可以指代南海海域。  相似文献   

9.
张承宗 《学习与探索》2008,8(1):220-22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玄、儒、佛、道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下,社会风俗出现了非常活跃的现象.观念上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对妇女束缚的放松,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享有较多的自由,享有与男子相差无几的社交权利,所以贞节观念与性行为也有很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贞节观念十分淡薄,性观念相当开放,男女私通的现象较为常见,而淫乱之事以宫闱为甚.与此同时,同性恋的存在对夫妻间正常的两性关系是一种冲击,而有自尊心的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对上层社会的淫乱之风,也进行了抵制和抗争.  相似文献   

10.
许殿才 《求是学刊》2012,39(2):146-150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三是记述方式有所改进、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分争的表象下,史学有着加强民族联系、实现民族统一的内在要求.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基本成为人们共识,对巩固统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接触的增多和联系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理论认识有了深化.民族关系的思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宣讲以夏变夷的责任及意义,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1.
秦晖 《浙江学刊》2002,(1):33-45
“下苦人”的悲歌———从摄影集《麦客》谈起这些年来各种渲染“民俗文化”的产品可谓铺天盖地了。为了经济 (旅游业 )利益、政治动机 (反对“全盘西化”)以及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需求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口号。从纯粹商业化的各种“民俗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和“民俗文化节” ,到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曲阜祭孔大典和黄陵祭祖仪式 ,从文人雅客的民俗采风 ,到文化人类学家的民俗研究 ,各种现存的、已死亡的乃至纯粹是今人“创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出来的“民俗”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当友人推荐一本“民俗摄影…  相似文献   

12.
13.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problem of catastrophic lo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private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industry for the provision of insurance coverage for catastrophic losse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insurer of societal losses has been a central public policy principle since at least the New Deal. In addition, our government typically automatically provides forms of specific relief following unusually severe or unexpected disasters, which itself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ex post insuranc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for systemic reasons, the government is much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private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market in providing coverage of losses generally, but especially of losses in contexts of catastrophe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Having “good rhythm” is essential in both music and competitive rowing, but what exactly constitutes “good rhythm,” and how do we achieve it? Although rhythm is often discussed in purely auditory terms, I argue that rhythm is fundamentally a multisensory, kinesthetic phenomenon. By drawing parallels between music and rowing, I illustrate how biological motion principles underlie the parameters of rhythm in both disciplines, and how the 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rhythm is deeply embodied. I suggest that the two main ways in which rhythms generate pleasure in both music and rowing are by enabling behavioral synchron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by engaging the body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rhythm perception and prediction. In essence, “good rhythm”—a rhythm that is enjoyed and appreciated—is rhythm that mo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