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不仅是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具有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下尊卑的伦理思想和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共同构成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观念都肇始于斯。在《周易》中包含着和谐思想,具体体现为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敬天保民的民本观、明德慎罚的治理观、革故鼎新的创新观、自强不息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析,认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与造物思想。在简要概略历代关于《周易》及其设计思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周易》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结构是理解《周易》的关键,它不仅体现在卦象、爻辞之中,同时也是其思想意义的生成因素.所以,《周易》结构的研究既是其文学研究的重点,也应是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周易》本体结构研究、历史结构研究、思想结构研究、语言艺术结构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不难发现,古今学者对《周易》结构的研究有限,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入.  相似文献   

6.
王锟 《人文杂志》2002,(1):33-38
先秦思想经历了从上古巫仪文化向周代实践理性转变的过程。《周易》和“三礼”蕴涵着巫仪文化和实践理性的双重性 ,并且具有巫仪文化向实践理性过渡的特色。所以 ,《周易》、“三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转变的关键点。从这两种经典文献观念的转化中 ,我们能发现先秦思想发展的脉路 ,又可在发生学意义上探索中国古代传统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和情理结构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吴章熙 《阴山学刊》2013,(5):42-45,69
东晋高僧支遁留存下来的《支遁集》存在大量援引《周易》词汇的现象。从支遁诗文援引《周易》义例中可以看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中国僧人是通过“格义”方式解读领会佛教理论的。一定程度上,《周易》与佛教的思想相通是支遁对《周易》思想熟稔运用的基础,支遁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接受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张大为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90-204,221
《周易》与《易》道的诗性,关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而不是把卦、爻辞当作诗歌和诗句来解释那么简单。《周易》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实践模型,它的主体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化、形而上学的表述,而是通过“以有为有”的方式进行一种内部的、模型化演示,彰显了一种以《周易》本身的意义一价值机制及其象数、义理系统为组织形式与表现形态诗性文化体系。《易》道就是这种诗性文化体系自身的形上之道,诗性因而就是处于差异化与丰富性中的、不断被肯定和尊崇的经验状态:“以有为有”保障了存在意义、价值的内在完满和完整,而《易》道的价值实质和价值指标则是“自然的自然之道”,因而《易》道的诗性机制,就具体现为“自然”的经验秩序,以及保障“自然”经验的“自然化”秩序的“自然的自然之遄’之“逆捌’原则。  相似文献   

9.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殷商甲骨文的故乡,羑里是《周易》的发祥地。特别是1990年10月15~19日在安阳举行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易学研究者与自然科学研究者欢聚一堂,对《周易》进行了开创性的研讨,突出地显示了科学易学派的异军崛起,方兴未艾,显示了《周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拓宽《周易》的研究领域,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不同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对《周易》进行研究,并探索《周易》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消除在《周易》研究中的落后和神秘主义色彩,使《周易》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纵深发展,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普及《周易》的有关基本知识,我刊从本期起特辟“《周易》与应用”专栏,欢迎潜心研究《周易》的方家学者,惠寄大作。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隐逸传统的重要源头,它以象数的形式预测吉凶,为人生的进退提供行为指导,其《乾卦》《蛊卦》《遯卦》等的卦、爻辞,有着典型的隐逸思想;《易传》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周易》的隐逸思想。从儒、道比较的视野来看,《周易》的隐逸思想更多地具有儒家"时隐"特色与"家"内的眼光,与道家文明批判的立场上的"家"外眼光形成对比。将《周易》与儒家、道家的隐逸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揭示其隐逸思想的性质及其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随着神灵信仰的淡化,开始出现了"吉凶由人"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用《周易》进行占筮的过程中,对卦爻辞和卦象作出带有明显道德色彩或自然主义的解说,使《周易》的宗教神学色彩不断弱化,哲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甚至有人脱离开卜筮,把《周易》当做道德说教或证明某种哲理的材料直接引用。春秋时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 ,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 ,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 ,融入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 ,因此 ,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破坏,而且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应有各自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治易继承了孔子《易传》中求索易学义理的宗旨,精研《周易》经传义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经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窥古人未至之境,开创了金景芳易学学派,其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易学思想,治易坚持以探求义理为主的学风,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易》的哲学与辩证法思想;具体揭示与说明了易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对《易》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关系多有阐扬;首次在学界提出了《易传》对《周易》神学卜筮体系改造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在当代易学出土文献及传世文本的释读、研究上见解独到,著述宏富,在当今经典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可以说,金派易学对当代易学义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道教的核心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包含着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其"玄同"理念是老子对人生、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个理想规划。"玄同"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美好状态,此中还包含了一整套形上思想意旨与行下修为功夫。"玄同"理念不是无本之木,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与《周易》文化传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老子继承了《周易》灌注于"玄""同"之中的理想与精神,经过一番积淀与升华,形成了"玄同"这一理念,规划了一个世界"玄同"美好愿景,指出了一条通达"玄同"境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周易》的发祥地——中国古都安阳,参加《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家在当前掀起的“《周易》热”中非常感兴趣的,同时亦充分反映了海内外同仁对弘扬《周易》文化的心情和愿望。“《周易》热”的兴起,使《周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说明它有十分广泛的学术价值。海内外“《周易》热”的兴起,为我们再次全面认识《周易》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许多群众中,《周易》的文化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尤其是在不少青年人中对《周易》科学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他们,我们从事研究《周易》的学界同仁,亦有一定的责任,没有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充分宣传《周易》的文化内涵。当然,《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并非三言两语能讲清,但对此我只能予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灿 《殷都学刊》2012,(3):17-20
《尚书》与《周易》同为儒家重要经典,历史变动观念都很丰富,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它们既有很大的可比性,又极具比较价值。从具体内容看,二者的历史变动思想既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染上了古代中国方能有的思想特色和文化内涵,亦即实用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