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本文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了地区间适度财力差异的数学模型,对河北省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针对实际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地区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应适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有效调节地区间财力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实际是国家一地区间委托一代理合约安排下的居民固定收入、剩余收入与总收入分配,均衡收入及差距由地区竞争力、生产成本、联合风险偏好、经济不确定和相关性因素共同决定.地区竞争力对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路径、作用方向和效果受地区生产成本、联合风险偏好、经济不确定和相关性因素约束.理论分析和计量回归模型表明,中国地区竞争力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因素,调节地区收入分配及其差距应当着力调节地区竞争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北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有些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有些不合理的差距却是应该努力避免的。缩小差距的对策是: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以调节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建立社会监察体系以取缔非法收入;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苏北地区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8次农村家户数据,运用收入不平等的要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及收入差距的现状、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实证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不平等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就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而言,农业收入因子是不平等促减的,家庭经营、工资以及再分配等收入因子是不平等促增的,并且工资收入因子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除1991年以外,其贡献都超过40%。至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则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结构性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差距的分解及其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吉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三种新分解方法,分别对中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区域分解、产业分解和城乡分解,寻找出影响地区差距变动的直接因素,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政策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贸易理论及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1985-2007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差距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全面认识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东西部两大经济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对外开放分别对东西部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的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并得出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数据库,通过回归分解技术探讨了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变量的前提下,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忽视劳动力人口流动因素,将高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低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夸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误判。分析表明,要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缩小受教育度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等相关措施上。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努力与机会不均等视角切入,识别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决定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努力不均等,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70%,而机会不均等的贡献率仅为26%左右。但与努力不均等相较,机会不均等程度及其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收入获取过程中农村居民间机会不均程度在加深。此外,众多收入差距决定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迁移、职业等因素是农村居民努力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年龄、性别、所在地等环境因素是农村居民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不仅需提高努力回报来强化努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还应重视弱化环境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并致力于将补偿环境差异作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乡分制、政府层级与地区发展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它们的形成、演变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这是制定相关区域发展政策的依据。研究表明,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的内在动因之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以及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是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政府层级对理解地区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的影响,利用不同层级数据分析所揭示出地区差距情况及其构成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县级数据所反映出的地区发展差距构成中,省内差距是主要因素,而省际差异是次要因素。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中国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相互交织的复杂模式,尝试利用多层级的统计数据分析地区差距现象,在促进大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省内发展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标都是衡量不平等性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它们的分解能进一步对不平等性进行因素分析。本文阐述了这两种指标对不平等性的刻画,并对它们的分解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结合同一组数据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商誉计量及财务处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并购行为遍布世界各地,并购企业作为自身扩张的一种手段。因而并购前提下商誉及其计量问题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和把握这种机遇将是业界探讨的主要课题。从商誉定义入手,分析商誉的性质,对企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及计量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商誉是“企业资产整体协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支出与经济收敛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文章利用我国1986~2007年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并且财政支出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收敛。在支出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省际国民收入差异度的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区域间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研究了省与省之间国民收入差异的衡量,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差距先是缩小,后是扩大.  相似文献   

14.
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构建包含心理健康、环境质量等要素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借鉴A-F贫困框架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引入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权神经网络(NNRW)法,精准测度并分解中国城乡间、区域间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水平。研究发现:无论城乡间还是区域间,随着相对贫困维度的增加,多维相对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发生极端多维相对贫困的居民数量逐渐递减。同时,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呈“西高东低”态势,全国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大致与中部地区相当;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且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与西部地区相当;城镇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大致与东部地区相当。此外,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显示,金融产品、生活环境、耐用品和人均纯收入等因素是城乡间、区域间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主因,但是致贫主因对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贡献率有所差别。研究结论为制定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义务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权度作为投入指标,将义务教育均衡的主要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以30个省际的数据为基础,采用DEA-M almquist指数测算财政分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绩效状况。结果表明:义务教育财政分权支出绩效总体水平较高,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空间分异呈现分散性。而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义务教育分权绩效年度间变化显著,空间变异则相对集中。因此,规模效率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要提高财政义务教育支出的绩效,应主要从规模效率入手。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过程中经济交往最邻近、最便捷的地区,中越"两廊一圈"的构建使北部湾三角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广西与东盟沿海国家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工业产业对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产业对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具体表现,是产业价值链及其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整合。  相似文献   

17.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性质的界定,是研究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出发点。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其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畴,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问题。而如果从跨国区域联合的视角分析,就可以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性质做出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已有农民工随迁子女研究集中于学校教育这一场域内部,而尚未涉及已迈进劳动力市场的随迁子女。通过对南京“城乡居民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已工作的随迁子女的社会经济状况好于无随迁经历的农民工,但是同城市居民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使用改进后的Oaxaca—Blinder 分 解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户籍身份歧视对这一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 资本的差异是形成二者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户籍身份歧视和社会资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得氧化镝和氟化钠的分解电压(以玻璃化碳为研究电极)分别是 E~(900℃)=1.34V 和 E~(970℃)=2.71V。热力学分析表明实测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阳极上的去极化作用——阳极上形成四氟化碳(对 NaF)或一氧化碳(对Dy_2O_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