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福建传统的小家庭形式和家族观念 ,随移民入台而逐渐传播。但清王朝曾实行禁止携眷入台措施 ,造成台湾家庭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论是台湾移民时期 ,或是在定居社会 ,两地家族密切联系 ,互助互补 ,结下深厚的手足情谊  相似文献   

2.
8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爆发和所取得的成功,证明帝国主义列强毕竟不能任意地支配中国的命运。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从此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从此以后,任何违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或政治集团,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失败。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清政府被推翻以后,打乱了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虽然对台湾的政策有所改变,但是一直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而坚持中华民国的蒋介石虽然要由台湾收复大陆,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也能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力反对台湾独立,对台独分子进行惩罚。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统一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只是都要统一掉对方而已。可是现在的台独分子,竟然试图将台湾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背离祖宗,真实可恨之极,这是中国人民所绝不容许的,其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中苏关系曾是建国后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而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 ,是事关中国主权和民族情感的敏感问题 ,但它的解决不能不受制于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冷战格局的影响。苏联力图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服从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 ,而中国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虽然对台湾的政策有所改变,但是一直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而坚持中华民国的蒋介石虽然要由台湾收复大陆,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也能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力反对台湾独立,对台独分子进行惩罚.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统一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只是都要统一掉对方而已.可是现在的台独分子,竟然试图将台湾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背离祖宗,真实可恨之极,这是中国人民所绝不容许的,其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正> 历史是五彩斑烂的,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值得人们去探究其奥妙。王船山与曾国藩,都是清代人,但一个坚决抵抗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向清王朝屈服,被誉为爱国的思想家;一个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竭尽心力为清王朝效忠,被骂为“汉奸”、“卖国贼”。按理说,爱国者之于卖国贼,势如水火,试看岳飞不为秦桧所容,夏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一二年清王朝的覆灭和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的创建,这两件事曾使中国人一新耳目,并且震动了全世界。这不仅因为在中国存在过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寿终正寝;而且还因为,由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满汉封建势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建立的那种统治格局已被打破,从而为中国进步力量争取彻底民族解放和振兴中华的斗争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次政治巨变,显然会认为它是中国社会在其自身的长期发展中所取得的一项伟大的历史成就。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的繁盛,在海峡两岸都是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近年来由于影视媒介的加入,使其影响得以迅速扩展。被台湾诗人痘弦称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高阳,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无疑在这方面最受瞩目、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向题而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对台方针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中国统一问题上最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已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伟大的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考虑的 在当前世界上,除了为数极少的几个国家(德国、朝鲜、中国)外,一般都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所面临的现状是,大陆在摘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在搞资本主义,而且香港被英国控制着,澳门被葡萄牙控制着,台湾又与大陆隔绝,受到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庇护。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造成的复杂局面,不仅涉及  相似文献   

10.
高路 《江汉论坛》2003,(6):67-71
辛亥革命肇始于台湾被割让日本之际,初期台湾曾被作为民主革命的基地之一,而且辛亥革命领导人一直注重动员台湾民众投入到争取国家民主、祖国统一的革命运动之中,视台湾的抗日复国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正是牵动两岸民众共同期盼的辛亥革命,使台湾虽孤悬海外仍生发着与大陆民众一致的政治向往和信念,使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始终保持着与大陆人民的同胞之情与民族认同。当今,辛亥革命史学术交流又在两岸走向统一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是清政府收复台湾后第一次台湾民众反叛活动,虽很快被平定,但使得清廷对台政策有了很大转变,全面加强了对台湾的军政管理。这次民众起事被平定后不久,厦门民间士人黄耀炯依据所见所闻撰成第一本记载此事件的单行史书《靖台实录》,而被誉为“筹台宗匠”的蓝鼎元正是受到此书启发而作成《平台纪略》,后被编入《四库全书》,历来被作为研究朱一贵事件的重要史料。其后,《靖台实录》在中国大陆失传,直到近几年方在日本被“重新发现”,但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对比上述两书,可知在对事件的记录上两书各有特色,尤其对平台功臣的评价上大不相同,借此可探知蓝鼎元为堂兄蓝廷珍争功的深层写作动机,或能对《平台纪略》部分史实有所修正。朱一贵事件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反响强烈,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戏曲,而《靖台实录》一书在传入日本后为之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材料,传抄甚广。小说家上坂兼胜更是在其基础上翻译改编为《通俗台湾军谈》,将朱一贵讴歌为像郑成功一样的“反清复明”英雄人物,其中所流露出的日本崇明鄙清的“华夷”心态颇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进退失据,步步被动,一拖再拖,一误再误,最终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现代化”的机遇。这种主动权的自我丢失不仅使大清王朝最终覆灭,更重要的是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被大大延误,屡受重挫。…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演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国人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迫切,维新变法之呼声高涨,遂有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举。戊戌变法虽遭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经过庚子之变,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于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相继上演。但清王朝对将会危及其统治特权的"预备立宪"敷衍、拖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的半个多世纪里 ,无数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而殚精竭虑 ,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根源———老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清政府 ,因而也就一直没有找到打开近代化闸门的真正钥匙———彻底推翻清王朝并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无不把实现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并无不坚信清政府有能力肩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重任。正因如此 ,他们总在想方设法为清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补漏”。“补漏”意识及这种意识支配下的“补漏”实践 ,严重滞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补漏”意识的萌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补漏”实践 ,而“百日维新”则终结了“补漏”意识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5.
自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后走过了20年历程的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即将跨入21世纪。笔者虽非预言家,但从本世纪最后20年、特别是近年来台湾文学的变化看,或许也能试着勾勒出台湾文学在跨越世纪时,其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趋向。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政治文学”的崛起是近20年台湾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使台湾文学赫然增加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80年代以前的“威权时代”,台湾虽然有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以国民党专制统治为直接批判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学”。80年代后,所…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四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这一时代的特点是:清王朝建立政权已有一百多年,其统治政权已进入相对的稳定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经济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在学术领域中,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汉学”成为显学,垄断地统治着一切学术部门。清王朝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倡汉学的。汉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与清王朝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 ,清王朝进行的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重要一步。清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然而清廷自身的反现代化因素又最终埋葬了这次现代化的尝试。清政府的反现代化因素把农民和社会精英推向自己的反面 ,这对中国当代的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清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机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有的同志认为,明朝末年,清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我看未必尽然。当时,国内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即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的大顺政权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已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代表着一股腐朽势力,它将被新的政治力量所代替。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族贵族的清政权,各代表着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当时它们都有取代明朝建立全国统治的条件和可能。因而不能说,明末清初,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已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简论近代台湾与香港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台湾与香港贸易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以前,台港贸易被以英商为主的洋行所控制。日本割占台湾后,台港贸易萎缩,但华商仍寻隙开展台港日三角贸易。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后,垄断外贸,台港贸易缓慢恢复。在中转贸易方面,台港两地具有竞合关系,但香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所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应该从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那一年算起,一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凡十二帝,历时二百六十八年,这段历史叫做清朝史或清史。不错,过去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看,把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919年(民国八年)这七八十年的历史划为中国近代史。即使不把从1912年成立民国后的八年计算在内,中国近代史的头七十来年也还包括在清史范围之内。力了科研和教学的方便,把近代史部分特别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