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知荣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底线,也是评判人的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本文从立身做人的视角,分析了知耻知荣的重要性,指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荣辱观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由情发展为意志品质,最后落实到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策略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即明荣知耻、褒荣贬耻、趋荣避耻、隆荣雪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良序社会,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以培养知耻感为先导加强荣辱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震  孟庆旺 《理论界》2006,1(9):12-13,43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对个人、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新时期荣辱观教育及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耻的含义、作用以及如何培养知耻三个方面阐释了知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廉耻之德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廉洁知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廉洁的含义是不贪财货 ,立身洁白。它包括做人要清介自守 ,做官要清正廉明。知耻的内涵主要有羞恶之心、行已有耻、有所不为和知耻者勇。廉耻是做人之大节 ,也是为官之根本 ,更是治国之大纲  相似文献   

9.
郭聪惠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9-182
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究其原因,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学校德育存在缺陷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以德修身;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大学生知耻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耻荣不分”、“耻荣颠倒”现象,究其根源,与社会不公、特权意识、官吏腐败、学校环境等有一定的联系。面对这种现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各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好学生的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和谐社会发展进程.要解决大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关键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有许多优秀成果可资借鉴,主要包括礼敬为尚,尊重他人;正己正人,推己及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知耻求荣,积善成德;克己内省,见贤思齐.我们应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个人品德.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耻感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陈飞 《学术论坛》2008,31(4):18-22
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精华.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是一条底线伦理,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耻感底线伦理具有普世意义,要加强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建设良好的知耻环境,构建和维系人类的耻感底线伦理.  相似文献   

14.
耻感的价值——兼论孔子德治思想的内在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儒家政治思想将"政"释为"正",即是校正、纠正之义.政作为制度,其目的在于正民,但又以何为"正"呢?孔子的立场是坚决的"扬德抑法",即赞成以德治为基本而反对以法制为基本.本文由此人手.分析扬德抑法背后蕴含的道理,最后揭示出其逻辑核心是耻感的确立.因为德治能让人"知耻",法治只能让人"知罪",而耻感与罪感的区别在于耻感蕴含了更多的伦理价值.使人能培养亲善远恶的自觉性,成为实现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化,而这恰是个体道德修养和大众道德文明的根基.这便是耻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海燕 《学术论坛》2007,1(2):41-44
知耻是大学德育的最低层次底线伦理,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大学德育必须以耻感教育作为基准和出发点。文章从当前大学德育中知耻教育的缺失原因剖析,通过追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探讨知耻底线伦理意蕴,指明知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及激发其精神动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的辨析对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道德性荣辱观是道德的动因,而非道德性荣辱观则失去道德的内容,它以为荣耻的行为和事物是非道德性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荣辱观之间的关系是或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或无联系,或一体混存,或在褒贬的形式、获取条件上不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真正以道德为动因的荣辱观,但它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荣辱观,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把整个社会风气引导到正常的道德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论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道德滑坡之间的鲜明反差,并从市场大潮、应时教育和实用主义三个角度分析原因;从知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十六以来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提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中国道德新风尚,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超越的道德学说,但它并没有回避道德的现实历史状况.对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机械的概念式分析,或者认为它是消行归知或者认为它是以行代知.从王阳明对良知本体与现实主体、道德判断与具体道德知识的区分出发,立足于现实主体道德实践的超越性,对现实个体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的关系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对于新时期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兰军瑞 《中州学刊》2006,46(3):134-136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