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史迪威阶段的中美关系,是指1942年3月史迪威受命来华,到1944年10月奉召离去阶段的中美关系。这段中美关系的展开,是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严峻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为背景的。同时,也是以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形成,美国决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利益基础,使中美关系处于“时冷时热”的状态。“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政府把恐怖主义视为首要威胁,把反恐视为首要任务,这有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但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中美关系的基本状态也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 50年代初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破产后 ,开始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第二次调整发生在 70年代初 ,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次调整发生在冷战结束后 ,美国最终将对华政策定位于既接触又遏制。分析美国三次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借以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进而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小布什第一任期内台湾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是小布什政府的第一任期。在这四年中,受台湾因素的影响,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摆动。具体看,中美关系的变化明显地呈现出四个阶段,大致上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W”型。本文对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中美关系的四个阶段从演化过程、演化特点和演化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第二任期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和台湾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可能影响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美关系中最重要但却不断发生渐变的情况是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调整,这种调整对塑造新世纪中美关系的走向和地区安全局势至关重要。自从2001年1月20日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就开始了调整对华军事战略的步伐,不仅重新对中国进行军事定位,而且采取了相应的军事应对手段。在反恐战  相似文献   

6.
以2010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起点,中美关系开始向所谓"新常态"过渡。中美关系"新常态"之新,一是新在结构:中美之间"老大"与"老二"的关系规定了双方看对方时,将相对"平视"而非昔日的一俯一仰;二是新在战略模式:双方在处理与对方关系时,将更多地以如何处理与对方关系为政策目标而不限于将之视为战略手段,即是说,对双方而言,中美关系的工具性下降、目标性上升,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对于中美双方都越来越成为相对独立的最高外交目标;三是新在内容:中美之间竞争面与合作面同时扩大,更加无所不包,且在目前结构性调整及相互探索如何调适阶段,两国关系将有一个烈度较大的震荡期,竞争性更引人注目;四是新在其国际影响力: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演变,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更直接、更全局性的影响、甚至更加直接决定世界发展模式、前景及战争与和平等全局性问题。如果说在奥巴马第二任期,中美关系还处在由"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双方均面临如何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则特朗普上任后,中美关系就真正进入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剧烈的动荡,这种动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的判断和根据这种判断所作出的政策调整所导致的。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能否从战略高度来寻求双方关系的共同点而不纠缠于一些具体的分歧和摩擦。  相似文献   

8.
安全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国家安全战略既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变动性和调整性。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政策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变化对中美安全关系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明中美安全关系建构的三种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1949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一方面,经过三大战役,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美国一贯推行的“扶蒋反共”政策受到严重挫折,被迫重新调整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中共因胜利在望,经济建设和国内政权的巩固已提上日程,为尽可能争取外援,对美国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到改善中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再到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及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两者相结合的政策等几个阶段。克林顿上台后重新调整美中关系,谋求与中国接触,加强与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但克林顿政府在对华政策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阻力如政党政治、台湾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之前,双方均经历了一个政策酝酿的过程。本文关注的正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决策过程,试图解决如下问题:中国在什么时候决定调整以及缓和中美关系?中国的政策调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哪些性质和特征?以及中国决策的动因和障碍是什么?一、对美政策调整的序幕60年代中期以后,覆盖在中美关系表面上的坚冰依然厚重而坚硬,但在厚厚的冰雪下面,时势造就的春潮已经开始悄悄地涌动。美国朝野在对华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解冻”的迹象。〔1〕这些“解冻”迹象十分细微,但却是实质性的,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海政策调整与两岸南海合作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公龙 《国际论坛》2011,(6):1-5,77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调整了南海政策,公开介入南海主权争端。美国的政策调整既增强了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开展合作的紧迫性,又加大了两岸合作的外部压力。鉴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台湾问题的敏感性,现阶段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的空间是有限的,推进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宜本着现实性、渐进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中美之间台湾问题处理的好坏紧密相关。因台湾问题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的责任在美国政府。中国人民最后完成和平统一大业的信心绝不会动摇。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是一对重要而复杂的关系。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具有了一个基于双边利益的关系框架,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和限制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长期同时并存,从而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围绕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和发展走向 ,透析了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基本特点 ,以及影响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限制因素和支持因素。指出这两种因素的互动结果造成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从而揭示了冷战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时值中美关系从紧张向缓和过渡之际.中、美两国对这场危机的态度随着危机的加深而逐步趋向一致:危机爆发之初,中、美两国各行其是;随着危机的升级,中美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战争爆发之后,两国采取断然措施,全面合作,促使战争走向终结.中美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双方在南亚危机中的合作,而双方的合作又反过来增进了互信,为后来两国所进行的战略合作和建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而言,冷战结束以来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是如何避免被美国锁定为战略对手,实现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为中国崛起提供关键性外部条件.特朗普上台执政和中美贸易战标志着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开始,中国的核心目标转为避免中美关系滑向全面对抗和新冷战.当前,拜登政府在全面调整美国内外政策,致力于重塑美国领导地位、重回多边主义传统、重...  相似文献   

18.
今年来中美关系发生的波折表明 ,中美关系是一对重要而复杂的关系。冷战结束后 ,中美关系具有了一个基于双边利益的关系框架 ,限制中美关系发展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长期同时并存 ,问题和希望并存 ,因此 ,这种框架是比较稳定的 ,处于非敌非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由于美国政府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有立场,更灵活的阐述了台湾问题,促成了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美国始终不愿放弃台湾,所以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又是摇摆的,台湾问题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现将部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以供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学术界一般是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评价的。 第一阶段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中美关系由淡漠开始走向转机的阶段。 许多学者认为,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执行的是维护本国利益的两面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一方面进行遏制和抗争,另一方面又实行妥协、姑息,即绥靖。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方面给予同情和一定的援助,另一方面又不积极,甚至企图牺牲中国的部分权益,同日本谋求妥协。分歧在于,哪一方面占主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绥靖日本,牺牲中国利益占主导地位。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遏制日本,援助中国占主导地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在中日战争执行的政策还应分阶段来进行考察。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促使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前一阶段,消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后一阶段,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