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狂雨暴、浪花四溅的五四时代,是中华民族大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帝国主义的横暴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再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而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终于找到了彻底改造中国的科学思想武器,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种激动、兴奋的革命空气之中。这种时代氛围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就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为核心,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文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军,也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
试论浙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规模日益扩大,此间,浙江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浙江早期报刊不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较早,数量较多,而且在全国的影响也较大.浙江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浙江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巩固和发展了浙江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而且也促进了浙江近代报刊体系的形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新的文学观念,这种新文学观念对古代小说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小说研究领域的考察与清理,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学观念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小说观念,确立了古代小说研究的学术地位,改变了小说研究的范围和重点,而且使小说的评价标准和小说研究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五四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以进步、现代文明、个性主义(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五四时期及其以后,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内部,却孳生出质疑乃至颠覆五四核心价值的文学主题与叙事.从鲁迅到左翼的丁玲、茅盾等人,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小说文本,从各自的价值立场,对个性主义等五四主流思想价值进行了“叙事的质疑”,并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价值重估.新文学内生的这种自反性叙事,实际构成了新文学的新传统,它为人们认识与理解五四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和自五四诞生的新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  相似文献   

7.
冯至和“五四”时期其他诗人一样,是吸吮着时代的养料成长起来的早期新诗人。中国旧诗到“五四”时期已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无法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层知识分子谭嗣同、夏曾佑、黄尊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第一个用白话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正面论述了五四“反传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然后强调指出 :所谓“全盘反传统主义”并不是五四的基本指导思想 ,而是五四以后从俄国传入的一种极左思潮。这种极左思潮曾经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但是五四“反传统”思想在中国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 ,健康的。它并没有使中国文化“经历一场灾难性的语言破坏”,而是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航程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浙江义乌县人,生于1891年1月18日。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陈望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也是最早向国内介绍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1915年,年仅25岁的陈望道为追求真理,奔赴日本求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玫读文学、哲学、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抱定“吾尤爱真理”、“共谋人类幸福,共进光明世界”的志向,风尘仆仆从日本回到祖国,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之中。同年五月,他受聘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踏上教学岗位不久,陈望道团结进步师生“提倡白话文,搞新文化运动”,被反动当局视为“洪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大传播时期。对于这次传播,北京大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九一七年一月,具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在他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北大从一座传经授道的封建学府,很快完成了向近代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资产阶级的新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在北大传播开来。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北大涌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落定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评价”五四”的 :”五四”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广泛的、不妥协的革命姿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是对“五四”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发生于 80多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戊戌、辛亥之后对现代化的再一次艰难尝试。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立宪 ,应该说是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人 ,本文拟从“人”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胡适是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都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健将,以后又以各自的思想、学识与成就,吸引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国现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有各自的地位。“五四”以后,他们抱着各自的理想,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鲁迅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领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帮助人们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引导人们厌恶并抛弃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五四爱国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内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向新的思想运动,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的发展。陈独秀从始至终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战线的不朽丰碑,鲁迅的小说第一次真正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比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幸运的是,他深受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狂飙精神的激励。由于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由于当时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之共同战斗,因此,鲁迅描写半殖民地旧中国病态社会各阶级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功勋卓著的七十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结束了两千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但是,所有这些斗争,都没有找到真正解救中国的出路。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紧紧依靠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四十二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从1915年9月到1921年7月左右的七年中,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属于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期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以什么日期来划分?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过去史学界一般以“五四”运动作为分期。如孙思白同志以“五四”作为划分前后期的“具体划界”。其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已具备了如下内容:“(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2)抛弃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肯定发动阶级斗争,依靠工农群众进行革命;(3)一定程度的克服了形式主义。……仅仅这三项而论,就已显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后期新文化所起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来以其光辉业绩留芳青史。然而人们很少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存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又造成何种影响?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伟大运动的意义,以此对中国当代文化变革方向获得更加清醒的认识。(一)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在封建制度趋于灭亡和西方列强入侵日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启蒙思潮发展的性质和方向。1919年爆发的“五四”事件,本身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潮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支柱儒家学说和传统伦理纲常。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既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9,(4):115-120
人们通常会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随后的五四学生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并没因五四运动而中止,反而"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这表现为"五四后"社团林立、期刊迭出、言论蜂起。"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五四学生运动的刺激和鼓舞,以知识青年和政治团体为主体,承继"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之精神,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其刊物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声势更为浩大,效果更为明显。然而却常为人所忽视和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