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重人格是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双重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更多地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浪漫派作家比古典派作家更容易具有双重人格,生活在社会历史新旧交替的、充满矛盾时代的作家比生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比较稳定的时代的作家更多地体现出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2.
帕斯捷尔纳克十分尊重生活,其《日瓦戈医生》首先是生活而非政治、爱情的文本。小说通过丰富的材料揭示了生活现象的原生性、生活内质的神秘性与创造性,并用生活的尺度来品评革命和主要人物;对宗教题材的处理也体现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在习惯于从社会的维度去阐释作品的时代里,《日瓦戈医生》使我们更多地想起了生活  相似文献   

3.
张碧梧及其文学创作汤哲声说一位作家这样那样地落伍于新的时代,不仅作家本人不承认,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在时代变革的风雨之中,任何一个作家都会受到熏陶,都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时代社会问题,流露或表现出时代的情绪。但说作家之间就没有观念上的差别,那也不合史实,...  相似文献   

4.
与现代性语境相伴而来的是人的创伤感。遭受创伤,就必然要解释创伤。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解释创伤中独具优势。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造就了跨文化作家,这个作家群体与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感关系密切。跨文化作家的多元文化视角是在创伤体验中形成的,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流亡情结,这也使跨文化作家获得了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它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表现时代的要求和愿望,揭示人生的真谛。文学既然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那就必须遵照社会生活的逻辑反映生活,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越真实、深刻,它的艺术价值就越高,它的艺术生命力也就越强。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地把握住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深刻地揭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变了,时代变了,但它们迄今仍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和《Holland职业个性问卷》对江西省7所高校的485名大学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后,结果显示:不同的职业个性在职业价值观工作稳定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地考虑工资福利、自我价值实现、工作生活环境和背景变量等因素;性别对职业价值观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有一定的预测力;工作稳定性因素在个性类型上主效应显著,企业型比社会型个性类型的人群更多地考虑工作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学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作为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影。无论作家是否意识到,他的作品总是要打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民族的印痕。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必然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族意识,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讲述了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觉醒历程和相同的结局。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父权文化对两名女性是同样的残忍。因此,现代社会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宽容,使女性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实现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发展史看,那些独具异彩且被视为各个时代的文学主流的作品,都是作家继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产物。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是由诸多的在政治、经济、地理自然条件、生产状况,风俗民情等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所构成,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独特的地域色彩和韵味,呈现出缤纷绚丽的风采。由于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3,(5):52-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更多关注乡村社会中邻里关系的书写:和睦互助和友爱谦让的传统邻里情怀;当代社会发展中邻里风情日趋淡化现象;乡邻间矛盾的激化,相互欺侮、因思想狭隘而产生嫉妒,导致人异化的仇富心理。作家从乡村社会生活的积淀中发掘人的伦理道德美,体现出西部作家文学创作的道德使命感,努力建构互尊相助、互敬互让的现代邻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反映现实,不是照相式地反映或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能动地再现生活。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是经过作家分析、选择、加工、改造了的生活,它融合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渗透了作家的思想与感情,流露出作家的观点与主张。因此,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倾向的。作家在作品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社会情绪、愿望、理想来展示和表达对一定生活现象的意向,是使作品成功的重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弥新的话题。不管你承认与否,任何一个作家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任何一部作品都须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传播。只有作品中的作者创造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相吻合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文学与社会密不可分。艺术作品从创作心理看,是属于作家的,是他主观情志的实现,但从社会学角度看,作品又不纯粹是主观的产物,而是无数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一个作家的创作,无论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要打上时代、社会和文化的烙印,成为主观中融合着客观的多重因素的载体。作为一个有艺术良知的作家,都会自动调  相似文献   

13.
欧·亨利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写作和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速发 展的上升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学艺术领域。个人化的文艺创作被挟裹进了社会商品生产的滚 滚洪流中,转变为流水线式的艺术生产。文艺作品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交流中成为商品,表现出强烈的商品性。而 作家一改传统的生存和写作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艺术生产的流水作业中,成为以写作谋生的职业作家。 美国作家欧·亨利一生正处于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之中。他的创作、生活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作家、作品是艺术生 产体制、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创造作家、作品的是经济文化体制而非人自身。  相似文献   

14.
作品的深度是指作家在创作中以深邃的目光,透过表面、平常的生活、人物或事件,发掘深藏在其中的社会、历史或时代的深层意蕴与哲理,从而扩展了容量,加深了主题内涵。作品深度的获得有赖于作者对生活及其矛盾斗争的深刻认识、理解与勇于揭示。要使创作更有深度,作家必须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不仅是“历史地看问题”,而且是注意从新的时代思维的角度去发现历史启示和内在含蕴。  相似文献   

15.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荣琴 《南都学坛》2003,23(5):119-119
<正> 阮籍生活在一个“时俗昏乱,宝沉幽夜”的年代里,无论是思想还是诗文创作,都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就注定思想深处崇尚理想而内心世界又极为敏感的阮籍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时代痛苦。流传后世的82首《咏怀诗》尽管非他一时一地所作,但都是以当时社会现实为对象,是诗人爱与恨、寂寞与痛苦的咏叹,充分反映了动荡的社会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对诗人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8.
阮籍生活在混乱黑暗的魏晋时代,自身和社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悲情性格,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为佯狂、酣醉、至慎、谈玄。阮籍的悲情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学风格,文学创作表现出悲凉压抑、飘逸高远、含蓄幽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铁属于"新生代"实力派作家。他不仅成功地表现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更使生活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这就是对悖论层面的介入。悖论在文本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时代与个体因素的相悖,愿望与结果的相反,感觉和现实的相对。作家以悖论独具的本质——无解——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又赋予生活以意义。其根源在于作家博大的同情心、深刻的思想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小说也由此"具有了令人生畏和令人深思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辽阔的海疆,她曾孕育了一批擅长写海的作家。上海作为东方最大的海滨城市,自然不乏有活跃于文坛的海洋作家。张士敏、张锦江、罗齐平便是其中三位。他们都有一段水兵经历,和海洋结有不解之缘。在结束海上生活,奔赴其他岗位后,他们频频倾吐的仍是对海的眷恋之情,作品中凡写海之处都笔带真情,墨含色彩。同时因时代环境、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又使他们的作品与其他中外海洋文学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讴歌自然(?)海,同时更热情地拥抱现实,注重描绘海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命运。三作家的海洋文学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因而显示出特有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