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同志: 你好!我有一个5岁女儿,既聪明又漂亮。我和孩子的爸爸因感情不和于两年前离婚,由于我没有房子(我在父母家住),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所以,离婚后孩子由父亲抚养。 孩子的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人,长期在外面瞎混。现在,孩子实际上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俩口挺疼爱孩子的。可是,我每次探视孩子,到分手的时候她还是哭哭啼啼地不让我走,我心里也很难受。我想把孩子接过来,可现在的条件又不允许。 我知道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水饺     
母亲爱吃水饺。每次回娘家,母亲总是说:“趁着人多,我们包饺子吃吧。”我们心里都老大的不情愿,都什么年代了,还吃那种做起来麻烦又不怎么好吃的东西,等包出来,累都累死了,谁还吃得下? 可母亲喜欢吃呀。母亲说过,她小时候,过年都不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平时用电话跟她联系。每天晚上给母亲打个电话,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母亲最怕给我添麻烦,她最大的心愿是我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我每次跟母亲通电话都感觉得出她很开心,所以我尽可能地多跟母亲聊几句。母亲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说过得很好,不用我担心。母亲他们这代人不善于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4.
要让爸妈享受生活 那个周末,我如往常一样去父母家接女儿. 一进门,女儿就告诉我:“妈妈,外婆受伤了.”原来下午母亲去接妞妞放学回家坐公交车时,因为车子拥挤,她被公交车门夹了一下.我慌了,赶紧问:“有没有夹伤?你怎么不上医院去看看呢?”母亲说:“真的没啥.幸好我人瘦,要是个胖子呀,早被夹掉二两肉了.”我知道母亲在宽慰我,但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我在母亲身上检查了好几遍,确定她身上没有青肿、淤血后才稍微安心.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6.
安宁 《快乐青春》2006,(8):36-38
捡来的小P孩 我是五岁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的. 因为超生,我像要不断迁徙的难民一样,被父母带到各个亲戚家里,一呆就是一年.在最需要母亲温暖怀抱的时候,我却一个人睡在陌生冰冷的大床上.亲戚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安静到让人心疼的丫头.可是他们怎么会知道呢,哭闹对于儿时的我,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一个热乎乎的奶瓶塞过来,我便是抱住了最柔软的温情.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手泡在温水里,纵横交错的皱纹似乎舒展开来,她感觉很惬意很舒服.母亲问我,为何一个星期没来?我告诉母亲,最近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件,一直在加班,实在抽不出闲暇时间.母亲显得不悦地望着我说:“我病了,天天在想你盼你,晚上你的身影总浮现在我的梦里.”我瞧见母亲的眼里湿漉漉的,心里顿时感觉酸溜溜的,惭愧和自责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8.
我父母都是五十几岁的人,有骨质疏松。我给他们买了些钙片。但母亲有胆结石(平时无不适),请问,补钙会不会增加结石?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我已在外漂泊了8个年头,但父母那颗惦念的心却始终未减,因为在他们心中,我始终是个长不大、时刻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元旦前的一个周末,平日里极少主动来电话的父母一大早就打来电话。电话中,母亲支支吾吾地说道:"你爸想问你过年能回来吗,想要什么礼物?"听完母亲的话我沉默了。是啊,新年到了,我都没有想过要为父母购置礼物,他们却早早地为我打算。"妈,我什么都不缺,倒是我应该给你们准备新年礼物  相似文献   

10.
正23岁的小林毕业后不愿意找工作,一直在家"啃老",痴迷上网,晚上常常失眠,总是唉声叹气、魂不守舍。父母有时提醒,他就会大发雷霆。小林父母觉得,儿子可能是心里太郁闷了,"想不开"而已,并没有什么问题。他们请来小林的同学、朋友帮忙劝说,但效果都不好。不少人都有过遇事"想不开"的经历,但总觉得可能是压力太大,时间久了就会烟消云散,或者只要不憋在心里,说出来就好了……但其实,如果这种  相似文献   

11.
个案基本情况 谢小欣(化名),女,10岁.父母外出务工,6岁前由其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现与父母同住.小欣小学四年级阶段出现了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不愿意与父母有过多交流,导致彼此沟通不畅,亲子关系极其紧张. 小欣母亲对小欣很严厉,回归家庭后发现小欣不与自己亲近,对小欣的管教重心放在学习方面.小欣不学习、不听管教时,母亲除了在...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救助策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时间在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下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又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因此心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当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解决,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自傲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往往会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厌学、打架斗殴、抑郁甚至自杀.因此,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母亲在世的时候.父母常为开门争执.门铃一响,二老像赛跑一样过来开门,母亲的脚步是细碎急促的,父亲的则像重鼓敲在地板上.母亲总落后父亲一步,"叫你做事磨洋工,给女儿开门比干啥都积极."母亲委屈地站在父亲身后嗔怪着,父亲则满怀胜利的喜悦为我接包、递鞋、倒茶.  相似文献   

14.
那年,因为家里贫穷,父母已无力同时供我们三兄弟读书,只能供一个继续上学。几经考虑,父母最终选择了我。工作后,有一次问及母亲:"为什么当初不选大哥或小弟去念书,而选择我呢?"母亲悠闲的表情一下变得凝重起来,她长叹了一口气道:  相似文献   

15.
正我和叶美是大学同学,毕业时,她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跟着我到我老家所在的城市。我很感动,而我能想到的给叶美的最好承诺,就是和她结婚。只是,除了一纸婚书,我什么也给不了她。我家在农村,父母供我读书已经不易,买房只能靠我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结婚的时候,不仅没房没车,甚至没一场像样的婚礼。叶美并不介意,她乐呵呵地说:"我嫁的是你这个人,又不是房子。再说,该有的迟早会有。"甚至,她还协助我,成功地说服了她父母。我暗自发誓,要一辈子对她好。因为我心里很清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  相似文献   

17.
不敢叹风尘     
王丹 《家庭科技》2013,(1):13-13
惊闻自己可能在公司裁员名单上后,我时常蒙着被子暗自流泪。工作至今,这是我遭遇的最重打击了。可给千里之外的老母亲打电话时,却一如既往地报喜不报忧,"妈,我很好,你们不要担心。"即使天塌下来,面对父母我也会若无其事。在外独自颠沛流离十多年了,刚离开父母视线时,哪怕是头痛脑热这些小问题,也会当成惊天动地  相似文献   

18.
有位母亲老是抱怨自己的女儿不体贴父母、理解 父母。父母每天工作很紧张,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 别是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得了"感 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 忙多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 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也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我早晨不吃东西,胃会在9~11时发出"咕噜、咕噜"声,有时声音特别大。胃叫时我并不觉得饿,但是吃些东西就能缓解。请问为什么不饿胃也叫?云南周女士胃会不时地发出"咕噜"声,其实它一直都这样,并不是只在饥饿时叫,这是胃部气体移动造成的。因为我们咽下食物的同时也咽下了空气,胃的伸缩会把空气推来推去,从而发出声音。当人紧张或饥饿时,声音就会更响。  相似文献   

20.
我本是个不愿示弱的女人.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我是长女.我父亲和我爷爷两辈人都是单传,到我父母结婚以后,母亲生下了三朵金花,没有儿子始终是父亲潜意识里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