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条件”问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它是认识论范围内特有的问题。它最能凸现思辨理性哲学的本质特性。“无条件”不是指“条件”的有无;而是穷尽一切条件而不受条件限制,是指具有无限普遍性、绝对完整统一性的命题、原理、理念,是理性在认识范围内的“终极追求”。要把“思辨理性”的思维方式与“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区别开来,否则就会出现悖论。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命题。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列宁这个命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始终未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证明,以至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个谁都知道又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本文认为,过去人们(包括毛泽东)证明这个命题时,只限于一对矛盾内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比较,因而怎么也说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本文提出,必须扩大思路,另辟蹊径,在更大的范围内,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比较,可望解决这个问题,列宁提出这个命题是为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了列宁提出这个观点的初衷,将辩证法的具体同一性观点与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观点作比较,就能使这个问题得到正确而有说服力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 赖金良同志在《关于有限和无限辩证关系的思考》(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6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认为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一些主要命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并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对于他的一些新见解,我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5.
<正> 我在《关于无限性概念的一点商榷意见》(见《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二年第十二期)中,着重阐明了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并指出,不能把有限仅仅看作具体事物的属性,而把无限仅仅看作“整个宇宙”的属性,因为这样,就把无限性推到了彼岸,因而必然陷入不可知论。但是,有些同志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主张,无限性只能属于“整个宇宙”,并且认为,对无限是否可知的问题,不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绝对回答。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再就这个问题补充一些意见,以便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反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8页。)传统的观点,都把这段话解释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列宁的原意是值得研究的。下面谈谈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物质无限可分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还是无限可分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在远古时代的一些哲人们就曾思辩过。围绕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后来又出现过芝诺的悖论,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则第一个批判了与有限性割裂开来的“恶无限”性,机智地区分了真假无限性;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无限观,结合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精辟论述了有限与无限、可分与不可分的深邃思想;列宁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在电子这个特定层次上阐述了物质可分的不可穷尽性(恩格斯和列宁的论  相似文献   

8.
分析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人类思维与认识的至上和非至上、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认识与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杨柄同志编著的《列宁论文艺和美学》巨著已经问世了。他在编注说明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列宁的文艺和美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文艺和美学的战略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革命领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绝对要避免“以美论美”的形而上学倾向。革命领袖终身的精力都集中在革命和建设活动中,不可能抽出一定时间来单独地谈论文艺和美学问题,但是他们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又必然涉及到文艺和美学问题,因为文艺和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说得具体一点,它必然要为当时的革命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关于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赵宝云同志在《恩格斯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命题吗?》(《求索》198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对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有益处。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我认为是不确切的,特别提出“列宁对恩格斯的论述作了并非原意的注释”,得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概括的“‘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的说法,也就难以成立”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赵宝云同志和学术界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1.
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绝对是说明事物变与不变、有条件和无条件关系的一对范畴,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过是相对绝对在真理问题上的表现。列宁关于“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不容否定的。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于马克恩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论断,不少教科书都有所论述。然而,这些论述都丢掉了一个重要论据,这就是:在最简单的命题中就有辩证法。 在最简单的命题中就有辩证法这一论断,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这篇短文中,列宁不仅得出这一命题,而且还提供了理解这一命题的重要论据,指出了研  相似文献   

13.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哲学基本原理。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一原理不是作辩证的理解,认为运动就是纯粹的绝对,运动的绝对性中没有相对性、静止就是纯粹的相对,静止的相对性中没有绝对性,那么就违背了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客观辩证法,从而陷入了列宁称之为“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的“主观主义和诡辩”。长期以来,无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提出了一个哲学界认为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就是著名的“矛盾精髓说”。那么,为什么说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没有明确地回答。而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解释这一命题时,却众说纷纭。如有的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普遍存在和特殊表现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有的同志说: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专门研究了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见《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1978年第12期《哲学研究》)的确,《矛盾论》中在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吴鸣同志在《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吗?》(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一文中,用四个例证对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看法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这四个例证是似是而非的,不能成立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命题是一个正确的辩证法论断。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本身状况的恶化。有时绝对贫困化的提法,既符合列宁的原意,也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1917年,列宁在《修改党纲的材料》中指出:“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使小生产者更加陷于破产,使雇佣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并更加迅速地引起工人状况的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恶化”。从历史事实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长过  相似文献   

18.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列宁曾经指出,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因此,科学地规定发展范畴对于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什么是发展,当前有这样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一、发展就是事物的纵的联系;二、只有质的变化,从旧质转化为新质,才是辩证法所说的发展;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觉得这几种理解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发展范畴包含的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文艺党性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规律与文艺的特殊规律相结合的文艺党性原则,即历史的与美学的辩证统一的原则。这实质上是无限运动中的历史条件的有限与在无限认识发展中艺术功能有限的对立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所谓历史的就是指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所谓美学的,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