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性别的视角来考察法律发现,现代法律与过去法律相比,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消除了歧视妇女的条款。而现代法律的一个最大缺陷,则是忽视了两性区别,用毫无性差的法律规定男女同权、男女平等,其结果是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因而,这种男女平等,实际上是用形式上的平等掩饰了事实的不能平等,是一种包装了的男女不平等。所以,男女平等的法律,并不是最好的法律。只有体现性别差异、补充女性能力、实现男女无利差的法律,才是最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有关女性公务员比男性早退休5~10年的政策,不符合我国宪法有关男女平等的要求,与平等这一法的价值不相符,与我国业已签署、加入的国际公约关于男女平等精神亦有冲突;这种政策影响了妇女劳动权益、政治权利的实现,导致广大妇女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本文认为有必要改革现行的退休制度,以尽最大可能捍卫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3.
明清的思想家们对妇女的肯定与尊重并没有从根本上背离儒家的传统思想,仍然是对男权社会的维护。而王韬由于较多的接触西学、游历过西方,他在文言小说中表现的妇女观具有近代意识,通过他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异国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可以看出他的妇女观是基于男女平等,主张妇女有所作为,尊重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提倡一夫一妻,是对男权社会的大胆挑战。  相似文献   

4.
妇女工作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笼统地谈论"以人为本",或者片面化、极端化地理解"以人为本",都可能使妇女工作陷入误区,以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观念进步与男女平等的密切关系及今天存在的歧视妇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与人们观念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男女不能完全平等现象的存在,观念落后是其重要原因。文章分析了歧视妇女的各种思想根源并提出了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在实现男女平等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婚姻法在有关保护妇女权益和保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建议修改现行婚姻法时应特别注意解决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破坏他人婚姻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妇女的生育权、财产权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写旧中国社会里悲剧的婚姻和美国当代社会中失败的婚姻以及女性对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婚姻的抗争,批判了男权统治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及其思想的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颂扬了女性的斗争精神,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不仅在政治上制定实行了男女平等政策,而且在经济上规定男女一样,可以按人口分得土地,更在婚姻上提倡一夫一妇,反对纳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当时妇女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移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伴随着移民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转型,交往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回族妇女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出现了不协调。基于宁夏生态移民区永宁县闽宁镇回族妇女婚姻质量问题的调查,对影响回族妇女婚姻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期望有效开展生态移民区回族妇女社会工作,就提高回族妇女家庭生活质量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妇女肩负及重生产任务,既要参加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又要负担繁育人类后代的光荣职责.妇女在两种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妇女还是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上确立了妇女的权利,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变成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并非易事.要发挥和实现广大妇女的社会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价妇女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夏晓虹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妇女观念开始出现与传统背离的倾向。这些新意识作为支持女性生活中所有新事物的根抵,影响与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社会状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旧礼教,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与...  相似文献   

12.
1950年5月颁布实施的婚姻法,将五四以来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等现代观念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下来。该法对于革除中国乡村传统的婚姻陋习,建立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现代婚姻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其颁布实施的最初两三年里,由于舆论宣传上的临时性与突击性、婚姻法文本本身的不足、组织的缺位等原因,致使广大乡村民众普遍将婚姻法误读为离婚法与妇女法,并导致了大量的自杀与被杀现象。这表明,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建立现代婚姻制度,实现社会的现代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有赖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的婚姻立法是实现我国婚姻家庭制度彻底变革的伟大开端,它充分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利益等反封建的内容。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解放了的苏区妇女焕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在参战支前、扩红和经济建设方面,成为一支伟大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4.
婚姻习俗的变革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果,婚姻自由政策推行过程中伴随着革命、性别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自由政策与法令,但新政的推行遇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婚姻自由与革命整体利益的矛盾,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习俗的制约,代际、性别矛盾等。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革命、传统、性别之间存在激烈的博弈与互动。面对种种制约,根据地将妇女权利的提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尊重旧习惯,利用旧形式,使革命政策尽量与传统习俗相适应;在婚姻变革实践中发挥上层阶级与宗族势力的作用。革命既为妇女带来了婚姻自由的契机,同时也借重于女性的力量;革命既改造着传统婚俗,又受到传统习俗的严重制约。妇女在稍许挣脱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又不得不服从于革命整体利益。根据地婚俗变革的措施,对当今农村的婚姻、妇女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着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对婚姻与家庭的政治改造浓缩了妇女生活变迁性、社会性和革命性的特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关键之一是妇女问题的合理解决。百年来,山西妇女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妇女组织的发动和带领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妇女工作者。她们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参与大规模持续不断的抗日救国运动及战时勤务活动,在和平发展时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农田基本建设,挑起了社会生产建设的重担。改革开放以来,妇女事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妇女赋权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联邦基本法中规定“男女平等”。但德国妇女有其特殊的问题,如妇女比男子多250多万人,45岁以上的年龄层中,妇女则比男子多350多万人。有75万多鳏夫,但寡妇则有450多万人。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还一直在影响着整整一代妇女的命运,从狭义上说,也存在不少妇女问题。在德国,妇女也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关于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于妇女的旧偏见还存在并且也存在于妇女之中。虽然几十年来有不少改善,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国家,而且需要整个社会去解决。 妇女与法律:根据德联邦基本法,德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已基本确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是1957年的一项法律,该法律主要规定妇女在婚姻财产法中的平等权利。但那时妇女在婚姻和家庭法中仍处于不利的地位。1976年的—项法律(1977年生效)使妇女在婚姻和家庭法上得到平等。在该法中,删掉了“妇女负责家务”和“只有同婚姻和家庭义务不相矛盾时,妇女才能参加工作”的规定。此法生效后,夫妻双方必须就他们承担的家务和职业义务的比例进行协  相似文献   

18.
参政妇女代表和反映女性群体的利益和呼声,是妇女参政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推动更多妇女进入政治领域的主要诉求之一。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从对传统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定型的认识、对男性中心社会传统价值观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男女平等现状和实现途径的认知等指标来看,与普通妇女和参政男性相比,参政妇女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妇女参政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这一发现反驳了认为参政妇女不能代表妇女群体的利益,是“穿裙子的男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关系,是由父母包办夫权统治为主的畸型婚姻关系,妇女没有自主地选择婚姻的权利,而且也被套上了所谓“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的贞节观念的沉重枷锁。明代中叶以来,即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封建制度正趋向衰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包括道德...  相似文献   

20.
导言     
必须承认,从学术上看,法律地位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和测量的指标.毋论妇女的法律地位了。但是同样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权利”实现方面,制度化的法律条款并不能完全地等同于权利的实现,两性权利的同等也不等于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