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
山东大学的美学家王祖哲先生的大作《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以下简称“《概念分析》”)是一篇颇具分析美学风格的论文,文中逐一审视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五个概念,即“快感、美、美感、审美、艺术”,分析颇为深入,读来大为受益。自然,世上并无完美无缺的论文。若要挑剔一番,  相似文献   

3.
山东大学王祖哲先生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探讨了美学上一直存在争议也一直都比较模糊的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诸概念(见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一文,以下简称《概念分析》)。仅就这一论题的提出就应当值得称赞,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我们对于概念的界定一直不如西方那样严谨,也相对不太重视。讲授美学课程的笔者,也真是借祖哲先生的文章开始重新思考美学诸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同为高校讲授美学课程的教师的缘故,看到王祖哲先生的《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下文简称《概念分析》)颇有共鸣。教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研究者的地方是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每开课总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讲得尽可能清楚。而尴尬的是美学课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祖哲先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曾经思考而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感谢祖哲先生充满思辨力量的精彩论文激发起我重新认真面对这些问题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研究美感是审美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它是直接研究审美主体普遍而复杂的审美心理现象的。李泽厚在五十年代写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论美感、美和艺术》中,首先就重点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以此作为他研究美学的前导。他在后来的一些美学论文中又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里,我们主要就美感的来源、特性以及美感中的移情现象等方面来看李泽厚的美感观。  相似文献   

6.
“艺术生产”这一理论范畴是马克思对人类艺术活动的一种命名。从《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著作 ,马克思日趋完备地探讨了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及历史变迁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以及艺术生产力等问题 ,建构了较为系统的艺术生产理论。相对于从哲学的高度比照、规定艺术现象 ,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从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切入到艺术活动的另一理路。艺术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创举 ,大大拓展了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领域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指出,尽管艺术哲学与美学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是两个存在交叉实则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艺术的审美理论,主要形成于美学向艺术哲学演变过程中,无功利的审美作为美学学科的核心与艺术本质的结合,使得艺术哲学和美学之间造成长久的混淆.卡罗尔通过对艺术哲学与美学混淆的历史与原理的辨别指出,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较美学宽广,包括核心问题艺术本质,以及与艺术本质相关的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等多个重要问题.艺术哲学的潜在基本任务是将正在出现的新作品尤其是革命性作品,归为艺术家族而提供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分支,在审美泛滥的今天如何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前人已对享乐主义的思潮进行过批判,从而质疑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再则,现今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艺术本质的丧失,更令艺术教育步履维艰.寻找艺术教育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的出路在于:廓清一般快感和艺术审美快感之间的界限;调整哲学与艺术-美学由来已久的紧张关系;促进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换.只有以审美的理性原则来反思审美泛化的表层和深层的原因才能见到曙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的两大核心范畴,美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本,美与艺术分属理念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分离。美与艺术的分离是柏拉图艺术分有美本身理论的基础,分有说是柏拉图从理论上沟通理念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桥梁,或凭借模仿或激发灵感,艺术可以分有美本身。不论柏拉图是在哲学层面上探究美本身,还是要求艺术实践以美本身为原型,旨在培养和谐的城邦公民,服务其政治理想与哲学追求。因此,柏拉图既是第一个发现真正美学问题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对艺术做过真正伟大否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始于古希腊时代,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化的艺术摹仿观确立了西方传统艺术理想的哲学基础.中世纪基督教将希腊艺术理想改造成了神学形态的艺术理想,强调上帝是理想美与艺术美的根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批评了中世纪神学艺术理想,创造了旨在追求人神和谐的艺术理想与审美理想,并通过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创造了体系化的艺术理想观.整个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包括完美、理性、理想化这三个核心范畴,并具有形而上的思辨主义、基督教主义和艺术审美中心主义三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含蓄美,在整个艺术美的范畴中是属于更高一级的美学层次。作为艺术美的低层次,是可以凭借人的官能感觉到的,属于审美直觉范畴;作为艺术美的高层次,却不是完全能够凭人的感官所能发现,它有待于审美者对头脑中主观映象的重新改造,它属于审美想象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含蓄美是在艺术的美学蕴含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一艺术的含蓄美是审美主体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和领悟到的艺术品包孕的深层意蕴。它是审美主客体双方“双向交流”的产物。艺术的含蓄美没有时空的界定,因而它是一个非确定性的概念。但它要求艺术自身首先要有一种审美制约性,即提供深层的艺术蕴藏,这是获得艺术含蓄美的物态基础,它规定了审美想象的方向、范畴和性质;但它又将随着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式的美学功能体现在 :艺术形式延展人的审美过程 ,艺术形式增加人的美感强度 ,艺术形式深化人的美感意蕴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散文通过感伤的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感觉,新颖的构思,艺术地表达了蕴藏于内心的感伤情绪,营造了一种忧伤中的诗意氛围,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感伤之美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人获得了一种忧郁的快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技能和感情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具有美学意蕴。从美学的角度论述教学艺术中的内涵、审美特点,教学艺术的美学意义;以及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些建议:讲究技艺美、塑造行为美、丰富情感美、提倡道德美。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境界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哲学。作为一种广义审美文化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境界”范畴是本体和现象的统一,即美本身与美的显现和表现的统一。本文从艺术本体论和审美辩证法两个方面,说明了王国维艺术哲学的基本特征;从现象本体化和本体现象化的双向反馈中,逻辑地考察了这种艺术哲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