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感的意义     
何谓美感?辞书里云:美感是人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它明令美感是在人与事物之间产生的,人的欣赏活动是美感产生的关键。有美才有感,有感才有愉悦。这是欣赏者必定无疑的结论。但有一点人们不该忘记,人类为争美而动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西方人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而献身的传说,中国有女朗补天等与自然搏斗的故事等,故事传说告诉今人,美与美感是对历史的诠释。然而,美感又确确实实是人类的一个胜利,即使人类在自身面对着难以超越的困难时,其认识能力,其思想都可以为美的事物而发一种感想,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美是以美感的发生为前提的,而美感又具有二重性,一者作为主体作出“美”的评价的依据,它是主体心理感觉的事实,是客观的;二者在形成过程中,它又是主体心理能动创造的结果,是主观的。由此,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引起他美感的对象作出的评价,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4.
美感享受是人对客观审美对象从感性升跃到理性的愉悦体验,达到的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自古至今,对美感与心灵互动关系的追寻与探索,不仅仅是哲人、诗人的话题,更是人类对高级精神文化境界的求索。特别在科技与经济比翼发展的当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内外压力,使人的心理负荷加重。提升人的美感情趣,发挥对美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以便从各种形式美中寻求心理抚慰,舒缓压力,消解负面情感情绪,应该是一种科学、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5.
心理内视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心理能力,即“观察心灵”与“心灵观察”的能力。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包括形象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内视的心理机制是S·阿瑞提提出的“内觉”体验,它的心理基础是表象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沉、聚散、消融与生成,致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内视的最大功能是创造“循轨”思维所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创造功能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审美;心理内视不为作家独有.心理内视只有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已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思想工作在一部分人眼里是呆板,枯燥的同一语。很少把它与美联系在一起。其实,新形势下思想工作者的美感意识就是自觉运用美学理论,对教育对象在具体的体验和感觉中产生精神上一种不平常的满足和愉悦、恰情和感动,从而使其接受或改变某种思想、观点和行为的心理状态,达到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创造出一种源于自然,极为朴实,友好协调的氛围。一、优化主体,展现形象美思想工作具有使对象自觉感化和诚服的非强制性特点。可以说,思想工作的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思想工作者是主体,居主动和主导地位,但相对于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是相对社会美而言的,在本文中特指对人具有美感价值的自然地理环境。主体对自然美的认识方式,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结构和过程。本文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当主体从美的意义上去审视自然环境时,其思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主体的感性结构怎样通过对象而产生美感印象?美感印象如何被心理结构体验?心理体验遵循着什么样的理智结构深化为美学法则?笔者试图从认识论方面,将以上问题综合为一个过程,围绕着自然美这一主题,作哲学式的美学分析。方  相似文献   

9.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随着美感的深入而愈加强烈。过后,情感的余波,仍荡漾不已。在音审美活动中,突出地活跃着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消费”。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出现心理距离的心理现象。开始总是主体同客体保持“无距离”的心理状态,进人作品中,达到“物我两忘”,最后总是主体同客体拉开心理距离,以“旁观”的心理态度,审视审美对象。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1.
健美操运动在不断吸收、消融与发展过程中,在我国文化背景影响下其价值观可以通过三大层次和八种表现形态来分析:身体活动和心理平衡是对健美操价值客观唯物性的说明.是健美操运动目的的客观体现;社会需求、美感体验、伦理道德和知性探求则是对健美操价值观主观能动性的注释,是人们为适应环境所选择的体育意识与艺术素养的培养需求;而实存主体和自我实现则是对健美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剖析,是对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肯定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近”为欣赏心理的第一状态,即“接近”、“靠近”,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审美直觉”,欣赏者只是从外在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是笼统和模糊的。“进”即“进入”之意,在“进”的心理状态下,欣赏者在了解了诸如曲式结构等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后,便会大致掌握乐曲行进的脉搏;“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使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用出”,这在美学理论中称为“审美知觉”。  相似文献   

13.
和谐健康的个体心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审美调适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的审美调适这一概念,是指运用丰富生动的美感对个体心理进行调整、改善、充实、优化,通过情感的"高峰体验"和审美超越的作用,使心理结构在美感的强烈刺激下经受锻炼而更加坚强,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审美调适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对心理偏激和心理落差的调整来实现心理结构的动态平衡,而审美活动对心灵的调养滋润是保持心理和谐的基本方式,崇高事物和悲剧艺术对否定性情感的宣泄则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成为审美调适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音乐行为,而音乐美感则是音乐行为中的审美心理。音乐欣赏不仅要有音乐美感的获得,而且还可以培养音乐美感的能力;音乐美感不仅依存于音乐欣赏,而且也是音乐欣赏的本质力量。二者概念不同,但内涵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冲动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内驱力,是一种宝贵的潜质,它驱策人类永远追求和创造。生命是各种目的总和,它以各种方式印证自己存在的真实意义,并顽强表现自己。人的本质是感性,它具体而多元。美感与创造具有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创造的动因,也是美感的投射。在美的王国中,审美主体能摆脱一切关系网的束缚,进入“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论诗禅审美体验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诗与禅的发生来自于主体希求解脱、渴望自由的共同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又都是在主体主观意识中完成的,因此在审美体验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其特征大致有四:其一,诗禅都是审美主体为某种契机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虽有理性积淀但在当下却是一种无须通过任何逻辑推理即可获得的直觉体验行为。第二,诗禅体验的获得,必须摆脱一切功利目的的束缚,以“无心”为前提,其三,诗禅体验只有在主体亲历其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由于这种体验具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独特性,因此对其表达与理解都不可拘泥于通常语文逻辑。其四,由于诗禅审美体验的指向是主体的精神解脱,因此必然伴随着一种特有的精神愉悦感与满足感,通过主体对自己心灵的观照体认而进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而音乐审美的诗意表达则包括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人们在定义语言时,通常从实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界定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忽略了语言的美感特征。但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人类进行审美的工具,其本身同时也是审美的对象。在一切言语活动、言语行为中,人们总是要尽量选择符合自己或对方心理的动态平衡的需要.选择能够引起舒心悦耳的美感的话语内容和形式。而...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反感、烦闷的体验。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此,却被别人产生一种负的感觉,是当事人与周围有关人员的意愿相违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学校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教育要求存在心理障碍或进行逆向思维而造成的对立情绪和违拗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来自学生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环境。一、内部因素:中学生具有一种“好奇驱力”,对周围的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比如,越是禁止看的电影、录相或书刊,学生就越想去看个究竟;有些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受到…  相似文献   

20.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