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来说 ,土地整理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是很大的。若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 ,人们未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有意无意地破坏自然生态 ,则新疆生态环境的前景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形成了不可缓和的矛盾,耕地保护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问题的高度,保护耕地从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与增加粮食生产面积是两个方面。当今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土地整理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我们只注重耕地有效面积的增加以及建设项目对于土地生产力功能的改善,而忽略了这项工程带来的环境影响,或许在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好事并未带来应有的效益,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显的尤为重要。纵观国际土地规划的发展历程,已经进入生态规划阶段,环境保护的声音日益强烈,环境影响评价EIA已经成为一项法律制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推行,所以,在涉及改变地质水文土壤地貌的土地整理项目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就显的很有重要与必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本文就中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对于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支撑、内容体系、评价方法的一些粗浅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大庆市土地整理工作得到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存在着一些不足。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是拓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思路,挖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潜力。二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竣工验收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相对完备的土地整理程序立法是实现对土地整理进程系统规范化指引的必要前提。土地整理程序立法在我国虽已初具规模,但在立法体制和程序设计上皆有不足,可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未来可能的完善途径。在立法体制方面当以立法系统化为基本取向;在程序设计方面当以清晰环节设定为核心要义、以凸显农民参与为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土地发展的成功制度经验,对完善我国的土地发展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源于英国,但又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台湾地区产生了影响。德国的土地整理制度也是德国土地发展的独特制度,其完备的法律制度、注重公众参与,以及重视对景观和生态的保护等特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农民直接就能与市场经济、社会化生产接轨。农民与工业革命之间是一种彼此适应、相互提高的新型关系。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成都市蒲江“土地整理”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土地法》是我国第一部代表农民利益的土地法,它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维护了根据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开创了新民主主义土地立法之先河,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伟大变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从咨询立项到最终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有内部支撑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制度构建中,要强调制度建设的内生化来创新制度安排与变迁,但也不忽视制度外生变量的影响,才能建构良好的制度体系,保证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历来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有两条一是外延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即增加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二是内涵挖潜,增加土地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和服务。土地整理正是兼顾上述两项功能的土地管理措施,在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国家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证粮食安全供应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整理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保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面起到令人瞩目的作用,为了妥善解决当前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本文拟提出构建土地资源产业的设想,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原因在于参与意识淡薄、缺少法律保障和民间组织、公众与政府存在利益冲突等。为此,应通过增强农民参与意识、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法规、成立土地整理民间组织和保证参与的有效性来推动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以加速土地整理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土地管理体制包含行政管理组织体制和土地行政管理方式。2004年以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体制转变为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继续沿袭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事前用途管制、事中行政审批、事后调控整治"。学术界对这一土地管理体制进行大量的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综合法和对比法,梳理2004年后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研究观点,发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方实际运行、体制的运行机制和深化体制改革三个取向上。倡导改革土地管理体制的观点集中在理顺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能权责、改革用途和规划管制方式、建立管理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山区军民铸就的太行精神仍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具体体现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投身振兴中华的事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征地制度将与城市化长期共存,征地制度完善关系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地区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本文针对现行征地风险评估制度中多以土地管理部门为责任主体,以群众或专家意见作为风险评估结果,在实践中存在评价主体不明、功能定位不清、评价程序不科学等问题,建议从明确征地风险评估定位、完善征地风险评估体系和优化征地评估程序三方面规范征地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征地冲突风险评估配套机制与监管机制,提高其操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地制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认识不足、重经营权改革轻所有权改革、“一刀切”等误区。目前,我国各地在实践中推行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既有利又有弊。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符合当地情况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路径依赖”的有关思想,在制度变迁中,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时,也应该了解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惯性与趋势,在总结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一条适宜的农地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土地管理问题是城市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从近代美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探寻一些基本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分析这些制度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利民 《河北学刊》2004,24(6):177-182
明清时期 ,运河漕运和贸易促使运河附近的港口城镇成为规模不一的南北商品集散中心 ,海运漕粮和沿海贸易带动和促进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商品流通网络 ,华北地区分为两个经济区域 ,各经济区域内经济重心是在大运河和驿道等交通枢纽、首都和省会附近等华北平原农业比较发展地区。近代以后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轨道 ,沿海城镇内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成为不同范围的经济中心。随着商品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商品流通网络的重组 ,港口城镇完成了向东部沿海的区位转移。但是 ,这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两个经济区域的格局。其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沿海和近代交通运输枢纽 ,其空间特征就是从偏重内地向沿海地区东移。而且 ,这种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索贵彬 《河北学刊》2008,28(3):151-154
本文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作了一般性考察,并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产权安排进行了分析,运用现代产权理论,结合中国广大农村存在的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提出了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种产权形式同时并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论土地违法行为的内部制度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未名  许月明 《河北学刊》2012,32(3):199-20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违法规模不断扩大。本文在分析土地违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深层次分析了产生土地违法现象的内部制度成因,主要从土地供给制度缺陷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缺陷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为科学解释土地违法行为,完善相关制度,从而进一步遏制土地违法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地票的价格是地票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目前由于地票定价理论的不成熟,实践中的地票定价除了力求农民不受损失外,缺乏真正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且随意性比较大,难以说服公众。从地票的形成及交易过程可以看出,地票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最终通过征收转用过程实现。比较征收转用前后的土地价格,可以看出地票的实质是对征收转用耕地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补偿,地票价格是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产生土地增值收益的权益价格,该权益价格不是土地增值收益,而是耕地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价格与生态价格之和。地票价格与土地增值收益此消彼长;不依成本定价,但必须制定最低保护价;呈上涨趋势,但上涨有限。  相似文献   

20.
近代意义上的即资产阶级的警察伴随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和法制理论而诞生,依据宪法和法律而存在,是国家行政部门中执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治安职能的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专业性文职机构和人员队伍。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开创于清末,形成于北洋政府时期。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在其创立以及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创的被动性、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的继承性、内容的引进性、职能的镇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