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在于:先"薄"而"厚",再"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华罗庚先生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观察,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离不开读,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  相似文献   

2.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比如,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因为天性善良,他的作文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比如那次他写的作文《愿望》:  相似文献   

3.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4.
许广平谈到鲁迅写文章时说,鲁迅在写一篇稿件以前,常常有一个混长的酝酿时间。有时侯遇见朋友,他就会谈起来;说他香到了什么材料,想写一个汁么东西;有时候也不讲,静静tJ读书,默默的思索,或者暗自打腹稿;有时候,看起来鲁迅写得很决,但这是日常不断地、多方面的学习、积累的结果,是勤学苦练的绪果. 他从来不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有机会就读书。他几乎是时刻准备着拿起笔来战斗.他常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进去了”,这就是指学习.鲁迅在写文章之前@明~~  相似文献   

5.
阅读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可以成就人生。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又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有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友吴光明先生的《光明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接受了。倒不是我有什么特别写此类文章的能力,而是见到他捧出一叠厚厚的书稿,有一种急于阅读的冲动,既然阅读,自然就得谈谈自己的感受,于情于理,都不容推辞。我离开如皋20多年了,很少有机会在与他初识时那样频繁接触,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CD盒中的爱     
从前,有一条公牛,他的双角像硬木一样坚挺,像豪猪的毛刺一般尖利。角斗时,他们的根部顶得他发疼,但他并不在意。一旦有什么原因挑动了他,他就会不顾死活地角斗,那股子认真劲儿恰如有些人对待吃饭、读书或者上教堂一样。每次角斗,他都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过,其他公牛并不怕他,因为他们出身高贵,所以不怕他。但他们不愿惹他,也不愿同他角斗。他并不是恃强凌弱或心地邪恶之徒,他无非喜欢角斗而已,好比人们喜欢唱歌或者当个国王、总统什么的。他从来不思考。角斗是他的职责、他的义务、他的欢乐。他在多石的高地上角斗,他在软木树下角斗,他在傍…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对王力先生说,以往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大都写得太艰深,你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写一本比较通俗的书?其时吕叔湘先生也在旁边,他开玩笑说,书名我都给你取好了,叫做《音韵一夕通》。王力先生不久真的按这个意思写了一本《音韵学初步》。王力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说,虽然主观上要把这本书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但书成之后,自已看了一下,觉得还是不够通俗。王力先生所言当然乃谦虚之词,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如何使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趣谈读书的辩证法毛泽东一辈子喜欢读书,也一辈子喜欢谈辩证法。他支持用一分为二地方法分析一切事物,并写了《矛盾论》等冈述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一次徐涛劝毛泽东不要光读书,还要注意休息。于是徐涛就说:“主席,你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毛泽东要他明...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小时候上学不多,但他酷爱读书,爱读古典诗词,并因此而渐渐地写起诗词和对联来。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他的文采也得到广泛称道。1959年秋,耀邦同志在河南视察共青团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幅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耀邦同志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是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  相似文献   

11.
王献唐为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王宽,丁戈晋已故著名现代学者王献唐先生系山东省日照市人。先生的一生是热爱书籍与文物的一生;同时也是保护、收藏与整理古籍和文物的一生;因而也充分表现出了他是热爱祖国的一生。1先生自小喜欢读书、聚书,用他自己1930年写...  相似文献   

12.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13.
漂泊 《可乐》2011,(5):54-54
他在当选美国总统的前一年,收到一封信。 信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写得很真诚:"亲爱的先生,我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4.
邵江天 《社区》2009,(14):16-16
旧时士子读书前,必先净身、焚香、拜孔子,极尽恭敬虔诚之能事,仪式感忒强,迂腐而愚蠢。读书人拜倒在书本脚下.腾挪的空间早被先验性地圈定。从此读书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虽说书生的眼前也常有“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物什在晃动.但到底让人提不起精神来。那结果。便是越读越蠢,终于把个好端端的“天朝上国”读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5.
李晋室先生主要研究语法修辞,造诣颇深,成就也丰。他写了不少文章,并且质量大多又是很高的。他的论文既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又有丰富的语料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胡裕树先生说:他的文章“勇于创新而又不搭异,富于理论性而又有对大量语言事实作出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善于借鉴外国新学说而又紧密结合汉语的实际,他的语法修辞论文大都是很有分量的。”①张斌先生说:“他的每篇文章都有新意,都能启发我们思考问题,都能打破某些成见,这是有目共赏的。”③…  相似文献   

16.
编辑人语     
杨振宁这个名字,已为世界熟知了近40年。但当他从纽约发来一纸传真,同意由他70年的挚友,生活在大西洋彼岸巴黎的熊秉明教授来写他们的友情、他们的母亲,并发表在本期《中华儿女》时,我们在振奋之外,又多了一份感动。也许读者与我们一样,也想了解一个物理学以外的杨振宁。熊秉明先生作为诗人和雕塑家,以他特有的诗化情感和入木三分的笔触,点染出一个浓淡相宜的写意的形象,也打破了我们以“正传”文学写摸式的构思,这不但给我们也必将给读音,平添新的阅读乐趣。在世纪之交,我们希望与读者一起,更多地关注下个世纪的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少年。他兄弟姊妹七个,父母虽努力工作,但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艰辛。没办法,父母决定带着他们回老家生活。没想到途中渡船遇险沉没,少年全家获救了,可他们仅有的那一点财产却都化为了乌有。他们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8.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19.
读书资讯     
大侠重出江湖《中国通史》要出"武侠版"? 最近,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作了一次演讲。他表示,他眼下最大的任务是写一部《中国通史》。打算先写一篇"引子",征求各位专家意见,然后再写正篇。金庸表示,他会用"当代语言"来写《中国通史》,在写作过程中他也会适当引用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原文,但一定会提供白话文的注释。金庸表示,他将换一个角度,与以前的历史观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历史观来写历史。用人民的观点去看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在当时的生活过得好还是不好,由此来评判统治者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20.
读书之乐     
罗兰 《社区》2008,(20):16-16
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