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做部首要组字,组字都得添里边。“门”里有“人”亮“闪闪”,“门”里有“木”好空“闲”,  相似文献   

2.
郭茗儿 《社区》2010,(23):61-61
女友的手机通讯录里,老公就一个字,叫“一”,在这个按字数笔画排序的手机里,“一”永远在通讯录的第一个,抓起手机,第一个拨的就是他,绝对不会出错。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4.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5.
“文字王国”里有些部首长得很相像,常常叫人混淆。就说“释”字吧,就因为这个原因有一次站错了队。  相似文献   

6.
考“尚”     
“尚”是一个本义失落的字。在古文中,“尚”、“上”相训,二者都是指事字,在“高”、“尚”、“上”三者比较中,“上”又是“尚”的亚状态,它仅仅指地平面上的物,后成为一种泛指,初义比“尚”又低了一个层面,但二者的确指性都是明了的,虽然高度不同,一在屋脊之上,一在地上,但上部的位置都是一致的,故而能互训。明白了“尚”的高度性指示性质,由“尚”转化的意思就比较易于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轻松地带     
《新少年》2010,(6):46-47,40
用“籽”字还是用“子”字? 过去登的《善待每一条生命》文章里写道:“这个橙子的子儿太多了,我吐出了子儿……”这里的“子”字,应该是“籽”字吧?  相似文献   

8.
梅雨霖 《老友》2012,(7):58-59
人体生病是常见的事,谁也难以绝对避免.自古至L今概莫能外。所以古时就产生了医病的概念.而且按医病的实践创造了“医”字。古代的“臀’’字,从“[”(读“方”),即一个打开的药箱;从“矢”,目的是祛除疾病;从“殳”(读“书”),是一种有尖有棱的刀;从“酉”,为一种专用于医疗的酒。合起来就是:一个打开的药箱里,装有治病工具(殳)和药剂(酒),目的是祛除疾病。  相似文献   

9.
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了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指出“的”与位于它前面的形容词、代词等构成“的字结构”,并归纳了这一结构的语义、语用特点,从而得出结论:“的”字结构反映了宝鸡方言的口语特点。它不规范,应以普通话去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0.
猜猜看泡泡上是什么字? 你可别猜成“二”字,他们是甲骨文“上”和“下”。一条弧线就是标准线,口朝上的弧线上方加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上面的意思,口朝下的弧线下方加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下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旧京人之间的称呼,文雅当中透着谦和。大约都是围绕着家做文章——自己和对方都是圆心,画两个圆,交集部分是谈话内容。言及对方家人,不加“令”字不开口:“令尊”“令堂”“令嫒”“令郎”;提到自己家人,画一条水平线穿过自身,线以上焊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线以下接一个“舍”字:“舍弟”“舍妹”“舍侄”;辈分再低点,用个“小”字:“小儿”。  相似文献   

12.
日记选登     
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 多年来我一直回味着那个大年三十晚上发生的情景,当我们父子第一次将一种幽闭多年的鲜花复活于窗格子里时,院子里一下子拥满了人,至今我仍难描绘人们被一种美震撼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自家的窗花是很有些名气的,远近方圆包括陇上人都来我家“请”花样。一个“请”字包含着多少意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乙”字给人的印象.总是柔顺、谦卑,无意去争什么天下第一的,就像水中浮动的一只鸭子一样普通。可是后来却悄悄攀上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亿”字.成了亿万富翁,身价万倍了,于是就飘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楚简文献中,“虖”、“[虎口]”、“[虍壬]”皆既可用作实词,又可用作虚词。用作实词时,三字各不相同;用作虚词时,三字有同有异。“库”、“吝”在楚简之前的文献中即已出现,后世也有传承;而“妻”仅存现于以楚简为主的战国出土文献中。三字在与楚简同时地出现的传世文献中未见,系后世更改所致。  相似文献   

15.
《山西老年》2012,(3):47-47
汉字,谁都知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说,老祖宗造“牛”和“半”这两个字时,遵循的也是上述规律:牛有两支角,两支角的“半”字自然要读成“牛”;而半是一半,只有半边,“牛”字就为半。  相似文献   

16.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17.
戴日强 《可乐》2010,(3):18-19
我当你是兄弟 他名字里有个“龙”字。同学非说叫他“老龙”便宜了他,他只不过是条冒牌的龙。根据龙会飞的原理,大家叫他“老鸟”。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诸”字感到很无聊,想找个伙伴一起玩。它来到大街上,见到“候”和“侯”,就走上前说:“我们做朋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