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凤林 《社区》2011,(23):37
记得我刚到春夏社区工作时,说话办事,还处处显露着学生时代的青涩。周围那些好心的大妈经常提醒我,小李呀,你得让自己"厉害"一点儿,要知道,咱这社区里,啥人都有,可不都是讲理的,"难缠户"多得很啊。听了这话,我总是一笑了之,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相当的自信的,更何况现在是法治社会,我坚信只要我站得端行得正,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和平解决的,也没有什么人是不能和睦相处的。  相似文献   

2.
杜彩梅 《社区》2012,(15):40
2007年5月我有幸被公开招聘为社区工作人员,并被分配到东关社区工作。说实话,进入社区之前我对社区简直是一无所知。报到第一天,我被安排开具城镇居民少儿医疗保险缴费票据,面对蜂拥而来的缴费居民,我不知所措。尽管确信自己写得一手好字,但还是不能自如应  相似文献   

3.
朱文芝 《老友》2013,(4):42-42
我教会婆婆发电子邮件纯属偶然。那天,我正在电脑上轻车熟路地收发电子邮件。"一点(网络)即达,没有距离",婆婆在旁边看着,露出既新鲜又好奇的眼神,于是我就主动提议教她发电子邮件。"伊妹儿啊,好是好,可我这个老太婆,眼神不好,手脚又慢,行吗?"婆婆犹豫了一下子。我看得出,她想学,可又担心自己学不会、学得慢被人笑话。  相似文献   

4.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社区》2011,(8):1
社区救了我两次秦皇岛读者王璐:我今年44岁,家有70岁的婆婆、病重的丈夫。2000年,丈夫下岗,他患有结核性胸膜炎,还有严重的腰椎损伤,不能劳动,还得给他支付昂贵的医疗费。我没有工作,儿子正在上高中,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田园社区雪中送炭,及时给我全家人办了低保。别看低保钱不多,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从心眼里感谢社区,感谢党和政府。说心里话,我不愿向政府伸手,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  相似文献   

6.
彭旭 《百姓生活》2014,(10):36-36
前不久,妻子在小区的浴池洗澡时不慎滑倒,右臂与手掌跌得肿胀起来,疼痛难忍。我带她到医院骨科就诊,专家检查后说:"没有伤到骨头,只需贴点膏药,养几天就会好。"回家后,妻子又疼又窝火,觉得自己太倒霉了,那么多人都没摔,偏偏自己摔成这样。我劝了她半天都没效果,就给她讲了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7.
一纸红头文件将我在工作岗位上的官帽子摘下来,但是不久,社区居委会先是让我担任市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党员活动教育中心付主任,后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又推选我为议事会主任。不拿社区一分钱,没有办公室,没有办公桌,办公地点就在家,一个电话打来立即去“上班”。我当议事会主任,自己约法三章,一是多出好点子,二是宣传社区好人好事,三是当一名“老师”给市民讲课。去年我给社区写了二十篇新闻稿件,刊登在《安庆日报》上,办事处还给我奖励。日前社区成立通讯报道组,主任说通讯组长的帽子你来戴,看来我又要增加“帽子”了,一天到晚忙得不亦…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溧城镇对外公开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被分配到濑江新村社区,这是一个老小区,基础设施差,资金短缺,一些工作很难展开。我在高兴的同时,也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不过随着工作的展开,这种担心很快就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他如何用"积压品"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千万?"八年前我的资产是零,八年后,我的资产变成了一千万。"没有复杂的盈利模式,没有尖端的核心技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被定义为"高科技、新技术"的地方,史明国却用"积压品"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千万。  相似文献   

10.
王玉兰 《社区》2013,(7):42-42
星期一早上刚一上班,办公室就涌进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辖区内的居民,有的跟我们还很熟。我很吃惊,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事吗?"人群中有人说:"我们是来找社区为我们做主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到底是什么事呢?来社区上班已经几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集体来访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村里的项目就得跑,不跑就没有项目!”这是我在村里进行实地调查时听到村干部说得最为频繁的一句话。税费改革后,在没有集体收入的华北太行山区,村集体因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而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多情况下,村集体将“从上面跑项目”和组织村民生产并监督工程的质量视为其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扮演的角色,但是从县级一些职能部门申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过程对于村干部来说并不轻松,这往往需要他们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动去找那些自己原本不认识的县级部门人员;有时候还需要找到一些“中人”帮助自己去联系他们。  相似文献   

12.
王锦豪 《社区》2012,(1):21-21
2004年7月,刚当选为义乌市北苑街道建设社区主任的施泽涌,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取得居民的信任"、"如何优质服务居民"等一系列问题。此后,他用自己的智慧、实干,诠释出为民服务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贾云  夏寒寒 《社区》2011,(34):24-24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还得谢谢你们啦,是你们的信任让我的生活充实又愉悦。"被楼栋居民推选为"楼嫂"的陶华瑛阿姨每当有居民向她致谢时,她总是要回谢居民一番。早在今年"三八妇女节",苏州市沧浪区南门街道竹辉社区就由居民推选出了20位"楼嫂",陶华瑛就是其中一位。她们向居民承诺:"我们一定当好大家的‘嫂子’,为大家伙着想,为大家伙服务。""楼嫂"这一全新的称呼,在竹辉社区赋予了新的服务职责——做好邻里的好管家、送货员。  相似文献   

14.
翟勇 《社区》2013,(4):25-25
2012年7月,溧城镇对外公开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被分配到濑江新村社区,这是一个老小区,基础设施差,资金短缺,一些工作很难展开。我在高兴的同时,也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不过随着工作的展开,这种担心很快就没有了。面对工作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社区主任都会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许多务实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仁庆 《社区》2008,(30):33-36
人到中年的吴先生近日总睡不好觉,便到邻居张大夫家讨要治疗失眠的良方。吴先生说:"这些日子,我常睡不好觉,要么是睡不实、睡得很浅,要么是睡一会儿就会醒,醒来后又很难再入睡,早晨起床后,头总是昏沉沉的。我也去医院看过了,药也吃过了,但就是治不好,我不能老这么下去。"他问张大夫:"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治睡眠不好?"正说着,邻居小梅来张大夫家串门,见两人正在说失眠的事,便很有同感地说:"我只要有一天睡好了觉,第二天就会失眠。"张大夫对二人说,失眠对健康来说可是大事,但并非不能治。首先,你得先弄清楚什么是睡眠。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社区》2007,(12)
让社区文化活动动起来我是《社区》的忠实读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关注者。由于工作性质,我长期在家办公,因此我比较注重社区文化生活。《社区》刊登过不少有关社区文化的文章,大多是介绍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社区的经验性文章,每每看后都让我羡慕不已,真希望自己也是那些社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大多数作品中,由于叙述人还没有成为充分自觉的独立叙述人,因而,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确切的视点和角度,小说的视角大多呈现断裂错落的状态。"我"在引导读者关注这个故事,叙述人"我"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我"的叙事却是全知全能的。"我"时时侵入"她"或"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一个全知视角,已经隐伏了王安忆日后叙事方式转变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孟谦 《社区》2008,(31):1-1
今年夏天,北京的社区居民过得不一般。最重要的事是奥运会绚丽登场,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圆了"百年梦想";还有一件事同样牵动社区人的心,就是"魅力社区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从4月开始,到9月底结束,产生了本年度的北京“10大魅力社区”。虽然奥运是北京今年夏天的绝对主题,但作为一项已经持续了3年的民间活动,“魅力社区评选”仍然可谓“魅力十足”,而今年许多的参评项目设计,  相似文献   

19.
李藻 《社区》2011,(9):49
我所在的社区,名叫天河社区,很大,坐落于沈阳长白岛。刚刚步入社会的我,对社区工作的环境不太适应,我曾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社区工作,但我也时常告诉自己,年轻人要经得起磨炼。都说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入户走访是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必须做的工作,但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是很迷茫的。比如,有时只是为了核实居民情况而去走访,我感觉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漫  相似文献   

20.
王木根 《华人时刊》2009,(12):38-38
路上偶遇王老,他知道我集邮,问我牛年邮票买了没有,一再赞扬这头公牛画得好,英武雄健,看着让人长精神。我说的"王老",就是金坛市侨眷王双林老人,属牛,今年84周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