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社会政治思想带有极强的“诗性”特征.他试图借助“音乐”(艺术)来清除现代政治、宗教和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激发人性当中追求“美”、“善”、“爱”的本能,从而为社会政治的变革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这种思想延续了“五四”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传统,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五四新文学作家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思想批判国民大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从而实现人的革新.沈从文侧重的是人性底蕴的改造,即通过塑造健康的人心(性)进而建造健全的社会,其社会政治理想本质上是“人的健全”与“社会政治健全”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集体主义是人的价值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弄清集体主义与人的价值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莎士比亚描绘黄金的魔力谈起 有人把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看作是压抑人的价值的冻土,而把资产阶级自由化说成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温床,这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黄金在私有社会的魔力所作的淋漓尽致的刻画:  相似文献   

3.
文艺表现人性是文艺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对过去政治道德理性过于压抑人性的一种历史性反拨,当代文艺实践及其理论批评显然大大强化了人性表现的主题。但在这种"物极必反"的历史矫正运动中,则又出现了某些新的偏向,走向了对人性的另一种片面性理解,因而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对其中某些比较流行的人性观念,如人性即性、人性即欲、人性即情、人性即乐等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施米特政治哲学在西方是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这缘于他对政治的独立理解,即敌友划分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解,并以这种极端现实化的政治理解来挑战马克思的理想政治制度.回应来自施米特的挑战和深入阐发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马克思政治思想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即在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之间,寻找和构建更符合人性的社会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政治哲学人性话语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视域.传统政治哲学,尤其是现代以来的政治哲学都相信有着共同的基本的人性,而只要捕捉到人性的真正本质就能实现理想的政治体制和美好社会.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这种理论的建构只是在人类解放的名义下对个人的奴役和压迫,他们因此反对人性的绝对性、永恒性、同一性,主张人性相对性、多元性,追求成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自我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自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初始状态做了新颖的理论建设后,初始状态理论一直是政治哲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学界围绕着罗尔斯初始状态理论的争议不断,进而追溯到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初始状态理论的考察与争鸣。本文先分析政治初始状态与人性的概念,再逐个考察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近代哲学家的人性预设,并探讨由此推演出不同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最后阐述马克思革命性的人性论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辩证的人性观。文章在综述近代西方政治、历史哲学的政治初始状态理论时紧紧围绕人性这个话题展开,并对各家观点进行了尝试性比较。  相似文献   

7.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9.
语用预设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共知性与合适性,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单向性.单向性语用预设的形成原因是说话者提高语言交际效率的需要,说话者对听者背景知识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说话者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理解,说话者带有某种隐含意图等.预设的单向性通常不会带来会话的困难,这是因为合作原则在预设行为及话语理解过程中起着约束作用.尽管如此,交际者出于某种意图,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不合作”现象也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秦桂秀  陈雪 《南方论刊》2006,(3):43-44,4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化”为人性,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教育理论、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中去,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培养个性人格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本己性价值诉求。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价值主体。自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因而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规定,亦即人性。这人性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人的自由发展就建基于自由的人性,是对自由人性的认取,其实质是人性的实现或复归,即在个人自主活动中实现自由人性的历史性生成。  相似文献   

12.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话语接受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话语发出者要全面把握并合理满足接受者的话语需要,优化话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表达教育信息,话语接受者才能准确理解并有效接受发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话语意图,才能给发话者以语言或行为的反馈,使发话者能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人的建设或人的塑造问题。对人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任务。人学研究人,表明人学是一门最现实的学问,是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而当前我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人直接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因此,人学通过对人的理解和关注而进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关注,这便是人学在当代中国实践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解人,其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理解怎样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人性的优点,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意图。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实质,就是…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性与政治——当代"官场小说"的审美偏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官场小说创作的勃兴,根源于社会现实矛盾的加剧与作家们现实主义的政治关切传统.在越过传统的意识形态叙事藩篱以后,当代官场小说在格局、视野、境界与美学气象等方面都有所拓展或提升.然而因为作家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叙事智慧等方面的不同局限,目前的官场小说创作还有诸多偏失,主要即体现在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的观念滞后与创新性不足,人性叙写的低俗化乃至把人性视作权力腐败的根源而使社会问题人性化的错误倾向,对"政治"观念理解的狭隘导致文学介入现实政治的力量有余,而对政治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切入不够与审美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福柯的生命政治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生命政治视野下,个人-生命与人口-生命成为政治管理的对象,人口问题在18世纪日显突出,事关健康、卫生、出生率、寿命、种族等,因而,君主之眼,即治理者的目光必然聚焦于此。生命政治意味着生命进入历史、政治和政治技术领域,生命获得政治性,而政治也富有生命特色。福柯站在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高度探索关于生命的社会政治权力,进而区分了身体惩戒与人口调节。要理解生命政治,就必须首先理解其一般的框架或语境,即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因为它们充分运用了统计学、人口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等。所有活人都是“生命世界”或安德森所谓“想象共同体”的成员,与生命政治叠合而成为生命政治存在者,即我们所称呼的“生命政治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出现源于人对现实存在的深切反思.这种反思在酝酿中国哲学人性思想时围绕人性形成了特定的理解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理解环节,印原始自然环节、文化自觉环节与理想建构环节.在此基础上,超越与建立凸显为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建立是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无限发展的文化理解活动.把握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具体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浩 《东南学术》2005,(6):33-37
本文认为,学界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科学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科学,另一种是价值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性的张扬.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本真内涵是这两者的辩证统一,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一六○七年问世的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是他第二时期创作的最后一个剧本。尽管它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但是,它所展示的却是英国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一幅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琦 《中州学刊》2004,(5):87-89
在文学上海和城市身份建构这个问题上,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90年代的王安忆在外在形态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即表现庸常生活,认同市民生活价值.这种相似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对于庸常生活和世俗价值,二者的态度、理解和表现均有所不同.二者以相似而又不同的叙写完成了各自对上海与城市身份的文化建构,传达出对于人性和人生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0.
卢梭人性理论的悖论可概括为性情与义务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是同自爱与自尊这一最基本的悖论密切相关的。卢梭的"人之所是"的人性理论提出了自然的性情——自爱与社会的约束——义务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卢梭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诉诸于公意。这正是卢梭的政治哲学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