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试论农村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宁 《社会工作》2012,(12):92-94
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不足,总体体现为被动参与状态。这归因于农民在观念上欠缺整体性的认识,环境权利意识薄弱,农村环保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不明晰等。将农民的公众参与由被动化为主动有三大策略,包括健全农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环境权利意识;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激发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丰富公众参与渠道等。  相似文献   

2.
环保NGO监督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大量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激励着各种环保NGO的出现、成长.它们通过环保宣传、环保建议、环保行动、环境维权等方式参与环境管理,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以圆明园防渗工程为例,说明环保NGO在环境监督中存在的运行机制.在分析监督机制时,我们使用了较为规范的社会监督机制分析框架,印透明机制、参与机制、评价机制和演进机制四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环保NGO通过自身的努力,有能力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桥梁,能够肩负起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批评的责任,肩负起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朱宏雁  丛晓峰 《创新》2013,(5):36-3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和公众参与不足两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加大宣传力度、赋权予公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七个方面来探讨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环境公众参与的价值成因进行理性分析,着重于公众参与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环境权,再从环境公众参与内在驱动的四个层面,即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全面阐释环境公众参与的法制追求,探讨现有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以最终实现环境法治的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是强调公众参与。如何促进上海广大公众理解和参与可持续发展,是上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强调提高意识和付诸行动是上海公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出要促进上海公众从生活和职业两个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从教育引导、管理保障、科研推进几个方面论述了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区、近郊区和部分远郊区县共2 2 2 5户入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北京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居民个体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识别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处于一般水平,人口特征、政治面貌、教育程度、职业与职位、公共意识、健康关注度等因素均对北京公众环境意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以来,国内一些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了修法或立法,通过约束机制,逐步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立法重点是树立敬畏意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对污染环境者形成监督压力。  相似文献   

8.
李菲  孙艺榕 《创新》2021,15(5):72-79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能力是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参与能力结构,从制度、组织、文化、意识和渠道五个维度探讨农民参与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从健全公众参与激励制度、支持农村环保组织发展、培育农村参与型治理文化、提高农民环境主体意识、发挥新媒体渠道优势等方面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菲  孙艺榕 《创新》2021,15(5):72-79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能力是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参与能力结构,从制度、组织、文化、意识和渠道五个维度探讨农民参与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从健全公众参与激励制度、支持农村环保组织发展、培育农村参与型治理文化、提高农民环境主体意识、发挥新媒体渠道优势等方面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是公民的个体环境意识转化为具有高度行动力的群体环境意识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同时社会化不仅仅是指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更表现为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教育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在适当的体制下,影响社会.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其生态性,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不可谓不高,然身体力行的不多,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阻碍了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公众有效、有序参与,应该通过一系列环境公民参与和公众问责的制度创设,来提升和保障环境意识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环境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共同的社会现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为比较两岸公众环境意识及其社会基础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六期第一次环境组进行分析,比较了当前两岸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及相关看法,并就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丽 《社科纵横》2013,(6):75-78
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基础,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公众参与法制环境;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协商治理机制;培育公众参与的公共责任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路径。最终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探寻可行之路.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制定完备的法规与发展规划;各类经济主体合理分担;制定健全的政策体系和选择重点发展领域;注重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钟卫红  陈可杰 《探求》2014,(3):55-60
在环境领域,公众通过环境信息公开了解相关事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而向政府提出,在诉求的表达与回应过程中实现磋商互动.本文拟在现有公众参与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其现状、公众有效参与的评价标准以及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时间、公开方式、公开内容的情况,探讨环境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广泛性、可接受性对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影响,进而提出健全披露的刚性制度、运用多种公开方式、建立公开信息辅读制度以及明确细化信息公开范围等建议,以期形成较为健全和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坚实的资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熊彩  俞懿 《探求》2022,(4):47-55+86
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在简析环境行为A-B-C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分析发现,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参与意愿主要受到对个人内生环保态度的影响,宣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小;而能否实现参与行为,除了要有积极的参与意愿之外,还要具备环境设施设置和有利的政策配置等外部条件。在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如何调整外部条件变量以将居民的高环境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实现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激发公众环保参与,无论对于实现社区环境治理效能提升,还是社区整体治理水平提升均具有现实意义。但低收入群体社区参与不足是普遍性的客观事实,分析发现,第一,低收入群体的社区环保参与率较低,且城市低收入群体参与度高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第二,较高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的社区政策环境(政策公开透明)对低收入群体的社区环保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区政策透明的影响程度更高;第三,福利资源的获得对低收入群体社区环保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在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可通过畅通参与渠道给予低收入群体参与的制度保障,增强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通过优化社区政策环境激发其参与热情。此外,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整体参与率低的问题,还应在社区参与的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上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17.
关盛梅  于景辉 《学术交流》2007,17(6):147-150
促进环境公正是在环境领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国际间、城乡间、区域间和阶层间存在着一系列环境不公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公,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鉴于此,为了促进环境公正以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对策为:坚持环境安全的立场,雏护环境主权;建立新的国家绩效考核体系;协调地区间利益,建立保证环境公正的有效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强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建立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英洲 《社科纵横》2006,21(2):52-54
文章分析了政府包办的环保机制的缺陷,进而进出建立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及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法治中的支撑性制度这一逻辑推断,我国环境法治中公众参与制度亟需完善与法制化、规范化。对比分析实践证明具有比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成功的环境法治经验的值得借鉴,试图在转换公众参与理念的基础上从宪法中的公民环境参与权的保障、作为环境行政法代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环境行政诉讼中对于公民参与的事后救济等公法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将公众参与引入环境治理全过程。在提高公众参与广泛性的同时,政府也面临着如何优化和改进参与要素,进而提高环境政策的可接受性和环境治理的有效性问题。文章构建了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模型,并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当前环境治理有效性的实现程度及限制因素,提出应从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能力、强化参与反馈和参与回应、构建参与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以及健全参与保障等方面来提升我国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