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口政策的变化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确定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30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思想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和社会稳定.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结束,《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国劳动力低成本时代结束;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出现,中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建立较晚,养老金支付压力明显加大.因此,调整现行人口政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转折,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折呈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态势,对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既构成了弱化国内制造业竞争力、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减少外资流入等诸多挑战,也为其创造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刺激内需、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缓解贫富分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在中等收入阶段,应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转折带来的机遇,同时采取措施应对其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GTAP模型从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模拟分析了CPTPP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CPTPP现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活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经济中影响较小,在短期经济中影响较大。预测随着中国加入CPTPP和CPTPP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从劳动力差异性看,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增长要大于熟练劳动力;从产业层面看,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均大幅提高,而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用工荒"启动了我国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的转折点,"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已成过往,未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表现为分散式流动,并且由于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具有不同流动性,人力资本高的劳动力具有高流动性,人力资本低的劳动力具有低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2015年以来,成都市新津县启动实施"创业天府·新津行"行动计划,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打造了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5年1至12月,全县新登记内资市场主体2371户,同比增长26.2%;城镇新增就业5081人,同比增长3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6702人,同比增长31.5%.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发展相联系进行阐述。认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劳动力总量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这样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滞后引起的,而这当中,户籍制度的"人口分割"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引导下,对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2003,(7):9-11
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既是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又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今年非典疫情的到来,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疫情高峰时,如何控制民工流回农村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疫情逐步缓解后,如何在民工返城就业的全过程中保证他们本人的健康安全,并且有效防止流动带来交叉感染,是防止疫情反弹的关键.在疫情防治期间及其后期,应按照"确保安全,按需有序"的原则,处理好防治非典和流动就业的关系,指导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偏向和技能溢价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Acemoglu提出的"任务-技能"模型,讨论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技能溢价的决定因素,利用2006年-2016年中国人口和就业数据,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偏向于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显著的技能偏向。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进一步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而不利于中等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廖骏 《中国劳动》2007,(3):25-27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我国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其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