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以2010年、2015年、2020年武汉市文化设施的POI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结合地理探测器的应用,探讨文化设施时空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并据此为优化特大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武汉市文化设施总体上空间分布差异大,数量持续增长但增速减缓,具有在中心城区集聚、圈层式递减、向西南方向扩散的特征;第二,不同类型文化设施时空分布异质性明显,2010年以来,以公益性质为主的文化设施呈向心低密度集聚的形式,向城区外围蔓延的态势日趋明显,集聚程度逐步下降。而以经营性质为主的文化设施始终呈向中心城区高密度集聚的形式;第三,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文化设施格局的首要因素,人口规模和区域面积是基础因素,两者具有时间稳健性,交通通达度是强化因素,但其影响力随时间推移可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王元超 《社会学研究》2023,(2):204-225+230
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杨卡 《城市观察》2024,(1):86-99+161-162
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2018年腾讯出行大数据,对京津冀区域内城市间及对区外人口流动的热度和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的对外迁移热度呈现显著的层级分布特征;城市规模和交通影响力与对京联系强度的关联性较强,距离邻近性对第二层级城市对外联系的影响较大;汽车方式的对外人口流动网络受距离律影响显著,与周边城市联系热度较高;飞机、火车等对外联系方式则更符合经济律特征,区域内城市通过飞机和火车方式与全国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联系紧密;区内人口流动网络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部大凝聚子群以及东部、南部的3个小凝聚子群,群内联系紧密;区域人口迁移网络以北京—廊坊—天津为核心,以“京津石三角形”区域为密集区。  相似文献   

5.
效率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论文从空间地理视角研究养老服务机构效率问题,基于窗口DEA模型测度了我国2011—2020年29个省份养老服务机构的效率值及变动趋势,然后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省际间空间关联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养老服务机构效率存在中、东、西部区域差异和不均衡性,且区域差距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大。(2)样本考察期内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网络关联程度呈上升趋势,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等级特征不显著。东部省份扮演“引领者”和“行动者”的角色,中西部省份扮演“边缘行动者”的角色。(3)浙江、广东等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河北、山东等省份属于“经纪人板块”,内蒙古、上海等省份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之间显著关联。(4)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密度差异、地理邻近、人力投入差异因素对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最后从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网络空间板块间和区域间均衡发展、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位序—规模分析法、ESDA—GIS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对2003年、2007年和2012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房地产依赖度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自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房地产依赖度空间分异显著,2003年房地产依赖度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2007年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2012年则为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中部。近10年来,地级单元的房地产依赖度整体呈扩大趋势;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依赖度逐渐降低,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依赖度快速增加。房地产依赖度的自相关性前5年减小,后5年增加。房地产的投资属性、金融市场不健全、经济结构失调和地方财政弊端是造成地方经济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筱娟  刘程军 《城市观察》2023,(6):98-111+162-163
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日趋加深,网络韧性成为影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中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层级性、匹配性、集聚性、传输性、多样性等维度对2012—2020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网络结构韧性进行评估,主要结论如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网络呈现出圈层化结构,武汉、长沙在网络中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合肥、南昌、郑州等城市为次级中心,其余绝大部分城市位于外围;区域内部联系不够密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网络层级性小幅提升,省会城市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层级;网络表现出异配性特征,节点间的联系多元化;网络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存在小圈层现象;网络传输性和多样性不断提升有助于改善网络结构韧性。中断场景下,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宜昌等主导性节点失效会极大地削弱网络的传输性和多样性;山西北部城市以及孝感、鹰潭等对网络传输性影响较弱;张家界、宣城等省际交界地区发生故障或中断对网络多样性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8.
乔丹  王庆生 《城市》2022,(12):38-47
基于网络文本数据探究网红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对网红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笔者以天津市五个网络关注度较高的网红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网络文本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构建网红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频词进行分析,将高频词与主范畴、范畴进行对应,归纳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网红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旅游吸引物、真实性感知、配套服务设施、总体评价、出游动机。天津市网红旅游目的地总体满意度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可以从整合网络营销、培育网红旅游品牌、开发沉浸式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升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以沿运张秋古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韧性视角出发,基于古镇历史概况、现状分析和生态空间干扰因素分析,构建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研究框架,选取空间生态评价因子分析古镇生态空间敏感性,并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进而对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古镇运河水面、汪塘以及水网面积较大的景观绿带为高敏感区域,分散式布局水网空间和古镇集中建设区域为中低敏感区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的敏感性区域,构建“节点—模块—廊道”的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并提出“水安全—水技术—水径流—水管控”四维导向下沿运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10.
广佛都市区交通网络发展及其多指标可达性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2、1995、2008、2020年为时间断面,回顾并展望了广佛都市区交通网络扩展情况,利用GIS手段,从最短空间距离可达性、最短时间距离可达性、吸引机会指数三个方面,研究广佛市区交通网络发展。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优良;最短空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由沿珠江北岸的带状分布,演变为以广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最短时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表现为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低值中心向外围不规则圈层状增高,且呈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都市区内的最短旅行时间和最短旅行距离显著缩短,但三个时段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可达性的均衡性经历了低级相对均衡——不均衡——高级相对均衡的过程;吸引机会指数由单极集中转变为三大组团式发展,番禺区西部成为新热点;地形、路网、人口、经济、政府调控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了广佛都市区的可达性的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蔓延(即城市空间的过度增长),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城市空间的蔓延式增长,导致一系列负面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和决策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剖析城市蔓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深化城市蔓延的单指标测度方法:根据人口增长量、建成区面积增长量和城市蔓延指数(SI)三者的取值情况,将城市空间增长分成5种类型,并以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定量分析我国2002—2007年及2008—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的城市蔓延状况。研究表明,在两个时间段内,中国各区域的城市空间增长总体是过度的、分散的。城市蔓延状况比较严重,存在逐渐恶化的趋势,并且区域差异较大,由东、中部逐渐向西部和东北部扩散。2008—2013年,中部地区蔓延指数比之前五年有所下降,东部地区大致保持不变,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3.
蒋丽 《城市观察》2014,(2):140-149
本文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七类生活性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CBD,呈圈层蔓延至近郊,并在远郊城市副中心集聚,已经形成"一主五次"的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与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和规划具有相似性;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政府所在地和商业发展水平三因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蔓延,但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不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土地违法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违法用地行为的空间及时序特征。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违法用地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违法用地行为在空间上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从时序变化来看,我国违法用地行为蔓延态势明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这受政府政策调控和土地制度调整的影响较大。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①加强土地国情教育,强化政策宣传;②土地执法要有重点,不能有误区;③政府加强督导,实行责任问责制;④规范土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违法用地行为的空间及时序特征对于认清土地违法的态势及其严重性,提高土地执法与督察的工作效率,节约公共管理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县级国土空间具有“减排”和“增汇”的双重属性,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文章研究聚焦县级空间单元,以吴江区、嘉善县和青浦区为对象,构建包含经济支撑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结构调整能力、技术改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碳汇吸收能力6个目标的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2010—2020年的数据为计算样本,综合运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模型,计算碳减排能力指数、协调发展指数以及障碍因子,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发展规律,以明确两区一县碳减排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与主要症结,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减碳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的社会融入及教育问题,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查发现,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育融入上的层次错位、生活融入上的方式改变、交往融入上的对象差异、文化融入上的多元共生四个方面.从时空社会学视角观测,时间和空间的改变皆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强家校社合育机制建设,促进服务成效的提升;增强搬迁儿童的社区适应教育,共同促进社会融入;重视搬迁儿童的学校教育,加快适应新生活;关注搬迁儿童的家庭教育,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引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6612则征婚广告分析,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青年择偶时始终最为关注对方的品德因素,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因素始终是位居第二位的因素,但出现淡化之势;容貌和身高仍被看重,但其关注度已无上升空间,吸引力有限;健康、对感情的忠诚度、住房三大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因素的影响力经历过一次滑坡之后被人们重新认识,关注度开始上升;学历、户籍两大因素由于与社会资源的关联度减弱,被关注的程度下降;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中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对配偶的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外在形象、感情忠诚度、住房等方面的要求,男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作为城际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以区域轨道交通客运车流组织联系为切入点,从中心性、脆弱度、子群分布、通达性格局四个方面出发,对成渝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进行了认知。结果表明:一、中心性,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达到历史最低值,网络化空间格局初步显现,城市资源控制力分层明显;二、脆弱度,轨道交通网络脆弱度各时期不稳定起伏,至2014年,网络稳定性达到最强;三、子群分布,不同时期的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子群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已初步形成成德绵乐城市带、渝东南和重庆大都市区三大紧密联系的城市子群;四、通达性格局,网络连通性能、扩展潜力和整体交通可达性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可达性居首位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荣昌—内江—资阳—重庆主城—潼南"的动态演化过程;五、阶段划分,成渝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可分为稳步建设、完善优化、扩展延伸和网络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州市两型社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11年间的广州市纵向追踪数据为评价对象,以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两型社会的两个方面(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综合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在2000—2010年间,广州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指数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广州市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州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三个阶段,一是从2000-2004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从2004—2007年,逐渐稳步下降的趋势、三是从2007年至今,呈现2007年上升后又快速下降到平缓的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三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由简单的数学统计分析转向综合建模分析的趋势;在研究的基本分析单元选取上,呈现出由大尺度的研究向小尺度过渡的特点。这些研究涵盖了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的总体情况、空间差异状态和空间差异的构成及变动等方面,基本上客观、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