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绚 《城市观察》2016,(2):136-146
公共服务近年成为政策重点领域,而央地权力分配对公共服务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文以韩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例,探讨优化公共服务的央地权力分配模式。通过韩国整体在集权与分权制度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的对比,以及韩国整体与光州市个体在分权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对比,本文揭示,中央集权虽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迅速配给,但中央控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际起到抑制作用,而地方分权也不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积极的地方条件,不涉及联动民主化的地方分权是不完全分权,只有结合了强大公民社会力量的联动民主化的地方分权才是优化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韩国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共建共享格局是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理念,同时确立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仅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对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发挥主人翁地位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参与方式单一、参与意识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对此,在分析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因素上提出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丁縯 《公关世界》2023,(14):16-17
<正>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彭哲敏  李翔 《职业》2020,(9):39-41
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引领人才培养工作。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简称“富阳职高”)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完善人格、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以“桥”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推动职业化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本文在“桥”文化体系架构实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桥”文化引领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及实践思考,以此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研究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生产率提升"等问题,让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需求的需求引导型公共文化建设向需求引导型和消费引导型相结合的"大都会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转型,打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交互配置的渠道,探索适合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国际创意城市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建构政府、企业和公益性志愿机构多主体参与的竞争机制,激发文化服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其他文化设施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中所承担的地位以及作用,确保公众都享有更好的文化服务带来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是使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未来发展、宣传当代主流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当地政府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视野下,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文中从网络对公共图书馆的挑战出发,分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区居民自治是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新型的社会组织,是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在参与社区居民自治过程中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强化居民自治能力,对于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上海流动人口在主要精神生活领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实现好、保障好流动人口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流动人口基本文化需求,改善流动人口"文化民生"的基本目标,上海迫切需要厘清政府、用工企业和社区的职责,形成促进流动人口文化建设的合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流动人口文化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文化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畴。  相似文献   

13.
李文举 《现代交际》2023,(2):82-89+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几千年来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灿烂的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不能丢弃传统文化,还要加速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双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理清“双创”的维度和限度为契机,从而更好地探索推动“双创”的实践路径。“双创”的实现必将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加强基层政治文化,还能够促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求基层群众文化的服务不断地提高,共建共享让基层群众文化更好地造福百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指南,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向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乡村文化振兴主要载体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逐渐流失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佳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以群众为中心、明确文化振兴主体、以传统文化为引导,坚定文化振兴立场及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路径来推动新时期的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6.
公共体育事业是全面事业,公共体育文化建设是深化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公共体育服务则是公共体育事业的核心,同时也是引导公共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公共体育服务以及基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体育文化,然后就如何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出发,开展公共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以树立科学理念为先导、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以制度文化建设为要点、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关键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了当前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建议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责;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从而促进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2014,(3):55-61
文化多元供给主体是实现多元文化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当前制约浦东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激活浦东多元文化的活力,缩小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差距,就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努力形成浦东文化多元主体并存、文化活力迸发的格局,开创与浦东改革开放战略使命和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局面。在文化事业领域,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文化产业领域,激发各类企业主体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文化含义 基层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的有序推动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层城乡“治理”文化基础之上,并以“治理”文化的营造推动社会工作发力。  相似文献   

20.
章圆  孙钰 《城市》2021,(11):35-41
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先行.笔者依据整体性治理的学理逻辑,在分析目前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的非均等供给现状的基础上,致力解决体系建设、供给主体和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困境,从体系建构与完善、主体协调与整合、机制创新与应用三个方面,探索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