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对其进行村落集聚度分析,得出冀中南传统村落呈"大集中、小分散"的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的结论,并结合文化价值、交通现状及区域资源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进而依据相关政策、村落集聚度及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对邢台区域进行片区划分,以王硇片区为...  相似文献   

3.
李小寒  李泽新  于林 《城市》2016,(11):39-43
传统村落是承载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关系加以剖析,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以重庆凤阳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其自然、 人文要素的调查研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内容,并从物质要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3个方面分别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强调资源保护和统筹,为水生态空间更新从工程型思维转向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提供了难得机遇.选取新加坡ABC水计划为案例,尝试揭示其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社会、文化等整体效益的途径和动因.在梳理水体规划理念演变的基础上,解析水生态空间的管理机构改革与网络治理模式:成立专门的政府内部工作委员会,制...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强化了乡村规划的引导作用,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尽管当前对于乡村规划实践的关注较多,但针对乡村规划理论的探索较少,导致乡村规划未能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乡村规划更多地沦为一种市场资本单向往乡村渗透的扩张工具。本文将核心—边缘理论引入乡村规划理念的探索,提出强化核心、开放边界的乡村核心—边界理念,使乡村在保留特质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厦门市欧厝村为例,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分析作业方式、文化认同、聚落形态三方面凸显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核心—边界理念为指导,从产业、文化与空间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振兴策略,为类似的村落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藏传统村落因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极具保护价值,随着十九大以后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为例,从贾热村的物质和非物质特征出发进行研究,总结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藏传统村落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旨在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促进中国乡村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又一次体现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贵州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以高荡村为个例,通过对它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总结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小成 《城市观察》2021,73(3):101-107
新时代行政区划调整是拓展空间生产、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重构与资源配置过程.当前,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生产面临"行政区经济"、土地财政、跨域性治理真空、文化缺失与生态恶化等治理风险.新时代的区划调整应该加强对城市空间生产的生态治理,警惕行政区经济和土地财政现象,加快构建生态型经济空间,创新大城市群空间治理体制,构建生态平衡的跨域空间治理体系,提高空间生产的生态文化底蕴,加快区域性雾霾治理与生态保护,重构生态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丽水地区172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历史文保进行分类别分析,概括了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依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总结得出村落空间拓展模式类型主要以分离式、顺延式、混合式为主,村落水系格局基本呈现穿越式和环绕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在丽水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探讨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交通拥堵是国内城市中心区面临的难题之一,许多城市已经进入用地的存量发展阶段,以增量交通设施建设为主的交通拥堵治理策略已难以为继。以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环五山片区为例,研究提出存量发展阶段下的交通治理对策应转向存量设施的效率提升,遵循存量优化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从强化公共交通出行、挖掘道路潜力、扩充道路容量、提高转换效率等方面提出拥堵治理的相关措施,对缓解环五山片区的交通拥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谈佳洁  王晓静 《城市》2018,(4):43-54
目前,大都市周边传统村落保护陷入了若干困境,包括大都市传统村落风貌环境破坏严重、 私有古建筑修缮难题以及村落旅游吸引力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大都市发展的特性,包括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 古建筑修缮制度的缺失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不当等.传统村落保护是大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都市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从传统村落保护宣传、 房屋租赁管理、 古建筑产权管理、 保护资金渠道管理、 特色文化挖掘和周边景点互联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基层自治组织输入新生代力量。文章以江苏J区青年干部为例,研究社区治理中“积极青年”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基层组织通过行政化和社会化的供给方式吸纳青年,回应干部年轻化的政策要求,却促发了青年积极参与,形成了社区治理中的“积极青年”。“积极青年”的形成是社区治理行政化和技术化的结果,也得益于家庭支持与对家庭完整性的追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基层干部年轻化既需要区域差异化的吸纳机制,也需要建立老中青梯次性的培养机制,才能有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破解城乡发展失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参与度。伴随着乡村社区的发展,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尚武 《城市》2023,(5):80-8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研究需要加强对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空间治理重大议题的关注。本文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转型和规划改革的实际,归纳了五个方面的议题: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三个空间议题分别是中国的乡村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规划议题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在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并且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空间还将受到更广泛的影响。乡村发展和村落保护成为了现实矛盾。本文通过对当地村民的实地调研和逻辑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手段,提出一种量化村民对于当地“传统”空间认知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厘清乡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和建筑建造年代等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标志性历史要素对于乡村传统空间塑造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乡村居民“传统空间”的认知图谱。研究对于探索村民认知传统空间的方式、了解村民认知下的传统空间特征、以及寻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村民最为关切的传统空间的思维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村落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