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大家庭》2023,(3):22-2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引导全县人民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抓铁留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潘岳 《中国民族》2023,(12):11-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4.
龚婷  吴济池 《民族学刊》2023,(10):88-93+156
文化共享理念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共有”来自于认同,“共享”是认同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在共有文化根脉基础上,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作家是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播者,阿来是来自四川阿坝、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民族文化的作家。阿来文学书写是民族文共享和融合的展现,也是阿来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根之旅。阿来文学书写具有文化融合孕育下的独特性与典型性。本文从文化共享与汉藏文化融合、阿来文化身份建构、阿来文学书写中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及其书写的独特性价值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阿来在文学书写中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族共有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是本刊的重点与特色栏目.本期刊发郝亚明博士<中华民族认同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地处鄂西南武陵山东沿、长阳县城龙舟坪镇,是一所由县人民政府主办、  相似文献   

9.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花儿”是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民歌符号,充分体现了甘青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对于“花儿”这一西北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是从文化本位的角度对于西北花儿的本质属性进行正本清源,更能从经验案例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知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建立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模式,并处理好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洪盛志  方清云  陈立鹏 《民族学刊》2023,14(3):23-32, 14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确保其与全国“一条心”“一盘棋”“一个调”。目前,民族地区还存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建设等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必须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向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鄂西南清江流域是国家文化部公布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长阳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区的清江中下游,是19.5万年前“长阳人”的故乡、巴人故里和800万土家族的发祥地.这里不仅水电、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非常丰富,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几十年来,长阳不断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阳模式”,走出了一条长阳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  李宗赫 《民族学刊》2022,13(11):1-8, 141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桥梁支撑和价值彰显作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的革命文化、共同弘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符号和标识等组成,是各族人民的感情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守护、传承、阐释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刘雅 《中国民族》2023,(10):20-24
苍山如海,乌江如画。长空雁鸣,云海飞越,俯瞰一派青绿的美丽家园。此次贵州之行,首站落地黔北重镇——遵义,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亲切的红色圣地。相聚丰收季节,爱上多彩贵州。9月20日至23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贵州篇”开启。此次活动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教育厅、团省委6部门联合开展,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的有关同志走进遵义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观摩感受、体验交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贵州实践。曾经漫道雄关,今朝团结向“黔”——在“转折之城”遵义,红色精神薪火相传。遵义会议会址前的老槐树,见证了88年前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贵州篇”翻开第一页。  相似文献   

17.
陶涛 《中国民族》2023,(6):36-3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融入“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阿克塞县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7年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2022年荣获“第八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保护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的载体.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保护并弘扬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根基的筑牢,既要物质的支持,也要精神支撑,即建构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要解决好精神方面问题的论述,深刻阐明了新阶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努力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