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祯聆 《公关世界》2023,(2):124-126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解读高校网络舆情影响下思政工作的特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开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积极影响,从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素养、净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实现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管理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王劝  方小明 《公关世界》2023,(14):31-33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活跃、探索能力强、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用好网络育人的平台,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本人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和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融入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发声。网络大大拓展了舆情表达和传播的渠道和场所,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的表现形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大力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价值引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疏导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焱 《现代妇女》2013,(12):85-85
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网络舆情是引导和解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之一。探索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就成为维护高校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如何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课题。文章对高校的网络舆情现状、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是高校在互联网传播新时期必将面对的常态化危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内容。尽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仍然具有规律可循。基于扎根理论的H高校网络舆论事件过程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爆发通常经过"舆情触发""舆情放大""权威介入""态度形成"四个阶段,分别呈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特征,包括网民参与舆论事件的动机和诉求,权威介入后的影响结果,以及网民的最终态度与事件沉寂的过程。高校应当加强舆情响应机制建设,采取及时有效、线上线下密切配合的危机应急行动,主动出击重置议题,在舆论引导中将大学生舆论危机事件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获取资讯、交流沟通提供了媒介,也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创建平台。大学生是参与网络的特殊群体,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非理性情绪蔓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滋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和国内经验来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校的网络舆情环境,因而给突发群体事件的预防及高校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移动互联网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力、参与积极性、突发性及冲击力都大大提升,针对其进行的管理呈现有效处置周期更短、官方舆论引导能力更弱、管控复杂程度增加且容易出现群体极化行为等特点,高校应从组织管理体系、线下沟通机制、舆情信息处理机制、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网络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改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更好地预防突发群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问题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该问题的研究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将2007-2016十年间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数量、质量、研究内容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1)轻视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2)忽略心理机制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中的作用;(3)忽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作用;(4)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实证研究;(5)与高校管理工作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脱节。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阚文婷  肖创海 《职业》2018,(24):28-29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对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高校的舆论引导策略应从建立有效的舆论监控预警机制、研判网络舆论、线下调研、培养"意见领袖"和舆情引导专职队伍以及及时公开信息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源于人们的政治实践,与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对一国的政治生态影响巨大。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此起彼伏,而大学生的政治观尚未形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群体的政治认同感。因此,通过剖析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大学生政治认同受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影响水平等问题,进而探究立足大学生、高校、政府及网络媒体"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已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可避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师生的福祉,还对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媒介条件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具有快速扩散、引发规模广泛、信息碎片化、观点多元化等。针对这些特征,高校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传播周期管理机制。同时,为了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舆情引导管理策略,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网络舆情的频发场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群体聚集性、急速扩散性、受众易感性、政治伴随性的特点,传统传播范式受到挑战,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高校工作带来了考验。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网络舆情应对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从而提出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构建舆情应对指标体系等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高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佳璐 《公关世界》2023,(14):28-30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舆论、声音和情绪,主要以评论、帖子、微博、博客等形式的信息呈现,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体认知和情感表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为校园应急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目前各高校已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列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下面将对高校网络舆情多元化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巍 《公关世界》2023,(9):112-113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电子产品,各种网络信息伴随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舆情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校推进德育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微信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和常态性,同样具有较强的可引导性。通过建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立高校内部特定功能微信群和健全微信舆情环境等措施来开展微信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建设工作,对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舆情更是因为内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分析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采取有限措施予以应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聚焦权利和权力这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将大学生对权利和权力的认识于网络舆情中予以考察,并集中对10个舆论案例的文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中的话语特征,指出互联网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固有机制,即政治认知的媒介化、政治情感的宣泄化和政治行为的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时做好网上和网下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论其媒介载体、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都达到其他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发展速度。网络流行文化也已成为大学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认知、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要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建设与引导教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入手,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