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化已经逐渐运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从而让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本文针对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红色文化传播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因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定位,需要创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内容、载体和路径,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北,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西的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提升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山西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推进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增强红色文化凝聚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加大红色文化创造力,不断提高山西红色文化软实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互联网情境中的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以红色文化的内涵为理论分析出发点,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两方面着手对传播现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进互联网时代下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发展,增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加强红色文化传播能够有效增强爱国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前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网络环境嘈杂、传播内容陈旧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化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优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途径。但信息复杂交织,多元文化交融,消极思想干扰,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应快速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建设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传播导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充分应对新媒体负面影响带来的挑战,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媒体时代契合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网络信息化逐渐由以前的不成熟走向大面积应用。在新闻传播行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媒体、自媒体,它们构成了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路径,值得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带来的便利进行了深度分析,从而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在提供便利的咨询信息的同时,逐渐成为传播技术的主流。其中,手机、电脑、数字电视、自媒体等方式,涉及的范围广泛。高校作为文化的汇集地,新媒体网络被广泛运用,作为一个高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形象,杜绝对学校发展不实不利的负面信息的传播,我们针对新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措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手段越发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交流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时间的艰苦斗争中凝练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了方向。利用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要注意红色主题先行,把握传播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网络媒介竞相在网络虚拟空间涌现.新媒体平台就逐渐成为各国思想文化交融和多样意识形态传播的全新场域,同时在新媒体场域下信息技术的更迭也让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斗争日益激烈,逐步演变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途径多向度、传播形式碎片化等全新形态.面对时代特征的新变化,需要加深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方式、增强新媒体平台舆情管理力度,以达到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新媒体场域下的有效实现,从而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作为赣南苏区人民一脉传承的特色艺术资源,以其独到的历史苏区精神内涵,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兼备了教化性与艺术性两大实质。然而在当下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不少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品由于传播渠道的狭窄,传播方式的不合理,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传播。本文基于新媒体视角来分析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新时代传播。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不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更需要有明确的承载形态、有效的作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亲历者,在新时代更发挥了有效引领国家认同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海南省"双自贸"建设的背景下,以传承红色军旅文化、提升大学生对军队的认知与热情为进路,以不断提升毕业生参军的数量和质量为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征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因,通过构建"军、地、校"三方配合的联动机制,建构深入推进海南高校毕业生参军工作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文化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是客观现实。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增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度,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其优势在于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其不足在于存在虚假信息和广告营销,传播效果不理想,新媒体用户点击率低等。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过滤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质量,规范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斗争的成果,现存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湘鄂川黔苏区的红色文化迎来了新的传承契机,本文通过梳理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文化的内容、特点与价值,结合新兴媒体的特点,探寻湘鄂川黔苏区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发展是当今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新生产物,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党性培育、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加强新媒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传播范围窄、信息不对称、方式方法单一、信息互通互联不充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然而结合了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新内容的新媒体,在解决民办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困境的时候,却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是有效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现阶段推进应用型民办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积极性,对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正面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推进思政课第一课堂教改工作,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唐欢 《公关世界》2023,(5):58-60
新时期,推动Z世代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不仅对于型塑年轻一代的党史国史观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而且对于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Z世代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深谙互联网技术,尤其习惯于“去中心化”“人人皆有麦克风”的传播方式。湘潭红色文化近些年来在传播实践中突出表现为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同质化,文旅融合不够等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湘潭努力补齐红色文化传播策略上的短板,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富矿”的优势,寻求与“Z世代”传播习惯相契合的最大公约数,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Z世代的心。  相似文献   

18.
李齐亚 《公关世界》2023,(19):90-92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革命始于农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不过当前我国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没有对红色资源深入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利用,进而赋能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光彩。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播红色文化的意义入手,讨论红色文化传播助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阐述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如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播红色文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印记。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进行文化传承尤为重要。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丰富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教育,形成育人优势,做到思想认同、自觉行动,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统一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科学理论能否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掌握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单一路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丰富的交互体验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不利因素尚且存在,借助新媒体推进我国马克思大众化的进程仍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在明确马克思大众化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以期探索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顺利推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