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器官和气味名称、气味变化、气味载体以及火在气味中的功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认识到嗅觉在宗教祭祀、日常生活、宫廷内斗以及政治外交等多种场合有着不同的运用。先秦嗅觉文化有着应用上的广泛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有着现实中的价值取向性。在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先秦嗅觉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基调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井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夏商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夏商时期我国水井文化,以期拓宽先秦水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先秦时期的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园林形式对后世园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先秦园林大多已不存在,研究先秦园林的概况,应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人手。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山海经》等文学作品的深入挖掘,探讨了先秦时期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7.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与水井相关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方面,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井遗迹有关的无形的文化现象。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水井文化现象,以期拓宽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中国古代对公文的研究作出剖析.先概括出这种研究的四个特点,后就几千年的研究情况分成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的萌芽或开端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唐宋时期的文风改革阶段、元明清时期的理论总结阶段.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分析整理这份硕大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建立今天的公文学、文书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汉族与汉语的产生与来源、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等方面的情况,认为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并非如目前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只有两三千年,而是至少有六千年.这就把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往前推了三千年.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先秦时期语言研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荀子的语言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尔雅>,认为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非常发达,为后来的语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赠答诗源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发展成熟,到了建安时期,由于社会、个人等因素,进入蔚然的勃兴时期。建安时期的赠答诗不仅在数目上有了客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建安赠答诗中,赠答主体在与赠答对象沟通思想感情的同时,抒发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个人感情,诗歌风格刚柔并济,呈现出慷慨悲凉之美。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研究尚无独特的方法,更无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先秦时期仍有不自觉的语言研究,有不自觉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尔雅》以及体现在《尔雅》中的语言学思想:一、《尔雅》用先秦时期的共同语──雅言解释各地方言和古语词,体现出"名实相符"的语言学思想。二、《尔雅》首创按词的意义类别编排词汇的体例,形成了后世的"雅学"。三、《尔雅》为后世辞书释义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分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贯穿古今.而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它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国土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文献的保存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这一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古典逻辑学、印度因明学以及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是世界逻辑学的主要来源,这三者在近代中国的交汇时对逻辑学的比较、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科学学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有文献资料可查的文艺学历史,都历经了二千多年。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萌生于先秦两汉,经过魏晋到宋元漫长的发展深化期,总结于明清。西方文艺学肇始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其间经过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述,内容涉及从先秦到国民政府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的研究信息,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相似文献   

16.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因此,对先秦哲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段的中国哲学和文化,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对全部中国哲学史包括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解和评价。由于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对先秦哲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这种情况无疑给先秦哲学研究的创新增加了难度。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代词“彼”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人称代词非常繁复,尤其第三人称。文章就先秦时期比较典型的代词“彼”作了调查,力求从中发现“彼”字的用法,确定“彼”字的语法地位,以期对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先秦代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先秦“五正色”色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文章通过对古文献梳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色相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相似文献   

19.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形成并逐渐发展,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急剧变化、动荡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社会的演变而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加以论述。一、饮食文化总体特征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