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时期的哲学也渐渐被人淡忘,乏人问津,但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哲学政治化的背景下,由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错误前提的误导,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也只能成为粉饰现实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援助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5 0年代初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而苏联政府则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通过提供经济军事援助 ,加强了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为了应对苏联的政治经济攻势 ,5 0年代中期后 ,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对第三世界的消极态度 ,供以大量经济援助 ,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但援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援助政策开辟了肯尼迪政府“开发援助”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欧洲联合运动中 ,苏联持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并采取了一些可能的措施予以反击。导致苏联这一立场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自身安全利益的追求。此外 ,苏联战后在东欧的扩张与干涉 ,反而从事实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伴随着政治和经济上对苏联模式的引进,苏联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深远而全面,几乎涵盖了理论建设、领导方式和指导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中国50年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影响,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的公开承诺,使蒋去掉了解决中共问题的后顾之忧,并有理由认为这是压迫中共就范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故三请毛赴渝谈判。由于苏联在远东问题上和美国达成妥协,故为主中共和谈,中共必须认真权衡此建议,同时也不能不根本改变对战后形势的基本估计,国内和平前景及与蒋达成妥协的可能性增大。苏联要中共参加以蒋为首的联合政府的实质是试图按战后法、意两国的模式处理中共,对此,毛泽东表示准备作出让步,但和上述模式又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以延安为核心的解放区小说叙事模式形成的渊源,认为这种模式的形成不仅与苏联的文学理论有关,而且与苏联小说的直接灌注有关,这种模式忽略了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制约了作家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7.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苏联教育的影响在我国是十分深远的。苏联教育经验在黑龙江省的传播主要表现为: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学校,翻译苏联教材,聘请苏联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轨迹,更有利于我们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以促进黑龙江省今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解体之所以被称为覆亡,就是因为各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标志着苏联的终结,而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错误的民族政策,是导致各民族离开联盟的重要原因,这些民族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破坏了社会生产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撕裂了苏联社会。苏联的这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合法地位,以强硬的态度,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开除国民党集团的决议朝鲜战争对中苏 两国政治联盟的考验等几个方面,分析苏联因素对中国台湾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战前夕,苏联面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对外政策逐渐偏离国际主义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卫其国土安全的扩张。国际主义已经成为苏联的一张“牌”,最初意义上的国际主义原则已经面目全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对苏联的外部压力,斯大林的外交理念及其应对态度,以及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11.
1931-1945年,横跨整个二战时期的苏日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双方的外交主动权发生同步转移,致使双方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二战初始阶段日本对苏"求和"政策的"待价而沽"、经过日苏双方的"和平相处"、转入二战后期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折后苏联对日本"明送秋波"的断然拒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苏联承担全部设计,提供成套设备和部分材料,派出不同层次的专家,援助中国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方面掌握了解放牌中型载货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技术转移。后来,一汽不仅对产品做了局部改进,而且还与钢铁厂合作解决了汽车用钢材自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国民军是中国1920年代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苏联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援助中国革命,国民军是其继南方国民政府之后的又一个援助对象。苏联对国民军的援助覆盖第一、二、三军,援助的形式分派遣军事顾问组和经费物资支援。苏联的援助使国民军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但因为苏联援助国民军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援助效果受到影响。给人们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1942年新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势力之所以能迅速撤离新疆,原因不仅在于蒋介石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还有盛世才的坚决反苏,苏联不能分散对德作战精力,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苏联施加压力,以及苏联在新疆的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所作所为使其处于理亏地位.苏联势力撤出新疆,使新疆自民国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中央集权的范围,但也因此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同时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建设,是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的伟大实践。苏联所实现的这一伟大历史性跨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经济模式应当放在生产方式变革中去评价。两次科技革命给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变革中起着不同作用。苏联经济模式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可以发挥集中、整合的优势,但是当规模经济生产中科技力量上升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传播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它成为反面教材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古巴是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59年革命胜利至今,却一直遭受美国的封锁与打压,这就使得古巴不得不将对外政策的重点转向苏联。但事实上,在苏联解体之前,古巴与苏联关系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古苏关系的变化发展,并进一步揭示出苏联解体之前古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荒野保护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但它在美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可以无条件地向第三世界推行。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荒野保护模式之所以受到第三世界的批评,主要在于它对第三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要建立一种普适的荒野保护伦理就必须要有第三世界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