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莫言的文学成就在于:莫言的创作生动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创作呈现出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呈现出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声誉与影响;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莫言的获奖也存在着某些隐忧:对于莫言未来创作的隐忧,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隐忧以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隐忧.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 ,诺贝尔文学奖已授予了四位作家 :高行建、奈保尔、凯尔泰斯·伊姆雷和库切。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作品及他们获奖理由的分析 ,探求其共性 ,从而得出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一时期的价值取向 :1、对反叛意识的青睐 ;2、对移民视角的推崇 ;3、全球化的视角。在这三大价值尺度的背后 ,我们发现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其理论依据。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自己的价值评价 ,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内省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民族史诗性作品的缺乏,创作不够连续性,尤其是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正是中国本土作家无缘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已授予了四位作家:高行建、奈保尔、凯尔泰斯·伊姆雷和库切。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作品及他们获奖理由的分析,探求其共性,从而得出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一时期的价值取向:1、对反叛意识的青睐;2、对移民视角的推崇;3、全球化的视角。在这三大价值尺度的背后,我们发现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其理论依据。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自己的价值评价,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内省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的大部分著作是关于政治批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理论,但同时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又是文学家或者作家.勃兰兑斯称他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有人将他视为杰出的文学家并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传记资料显示:"瑞典文学院提名两位东方人作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一位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位就是辜鸿铭.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作品体现了对文学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艺术的尊重.他的获奖表明了自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已越来越受到外国文学界的关注,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的价值,重申了文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标题中虽然用的是“诺奖”这两个字,但本文所要谈的实际上却只是诸多诺奖中的一项,即“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对于许多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100多年里竟然始终没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奖,不管怎么说也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有一个高行健获了奖,但他却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已经不是中国人了,虽然他的作品还是汉语作品,而且大陆这边也没有怎么承认他的成就。所以中国作家还是没有获奖。国人对此当然觉得遗憾,甚至还有些愤懑,认为这是因为评委们戴上了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有两位作家以流浪漫游的生活体验为底本,致力于描述南方疆土边缘的自然风情和人生状貌。他们摆脱了主流文化的笼罩,将目光瞄准遥远的“外省”,瞄准另一些拥有真实、纯朴、优美而良善的品质的生命形态;他们努力发掘那片被混乱所蹂躏的土地上残存的自由,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个人信念。正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和深邃的思想成果,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乃至当代汉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这两位作家就是沈从文和高行健。2000年10月,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既在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学界关于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主要是一种"两分法",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主张以1949年为界将现当代文学分为两段;另一种是近年提出的,主张将新中国27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分开,而与现代文学并为一处.本文认为,现当代文学分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中国27年文学与前后两期的文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它应当被切分出来作为独立的一段.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当分为3段,即现代文学、新中国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国内甚至国外文学创作界和理论批评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分别从译文质量、民族身分、国家认同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诺贝尔奖的关系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在大家的讨论中,基本忽略了语言美感差异与译文质量的关系,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本文拟重点从汉语语言美感在外译时的磨蚀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学的诺贝尔奖语言情结.  相似文献   

12.
除政论性文学以外,文学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伦理原则的"元政治"范畴,而非时权力政治的追求.20世纪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文学创作中均体现了这一理想.这些获奖者或者自身具有国际化背景,或者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以美国经验为基础,进行人的普世性和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的思考,遵循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原则".通过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更大的文学话语权,使其在20世纪处于世界文学的领军地位以至形成其文学的霸权地位.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恰恰也是在政治理想中发展起来的.然而,在世界进入现代和后现代社会阶段,中国文学由于受社会发展阶段和当代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呈滞后状态,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借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中国文学早日获得这一"文学奥运"金牌,使中国文学再度呈现昔日的辉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已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影响,但中国作家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价值立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相关创作由此产生了艺术审美效应方面的根本差异.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划分为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接受、以文化价值为中心的接受、以信仰为中心的接受三种基本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代表作家作品、整体艺术成就及缺憾做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以往的<阿Q正传>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个体性思想、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忽略了鲁迅在<阿 Q正传>中开拓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为 一、深广的生活积累 ; 二、切身的情感体验 ; 三、现实的批判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 作家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民族的、社会的健全发展层面构筑艺术形象 ; 应该始终从"追寻人的天性"角度对任何束缚、限制人的发展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应是历史理性、人文关怀与艺术文体三者的辩证统一,而不能单纯地强调一面,这也是建设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人和作家的国家.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本土作家至今仍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在中国的文学界,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这些问题颇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刘诗宇 《理论界》2013,(9):138-144
中国经验,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内核;中国经验的表达,是当代文学走向自立的不二良法。然而如此重要的中国经验表达,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巴赫金的理论,一种叫做复调话语的叙事形式横空出世。西方的叙事形式,看似与中国的经验表达水土相异,然而实际上却有可能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钥匙。本文将试图分论中国经验的复杂性与复调话语的艺术特性,并将二者结合,辅以当代文学中莫言等作家的创作实绩,探讨复调话语对于处理中国经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神州大地掀起新一轮读书热潮。全民阅读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现将下期《重庆社会科学》"智库建设研究"栏目之"每期一题"选题预告如下。第11期选题:全民阅读。包括全民阅读的文化特征、全民阅读的引领功用、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潘正文 《江淮论坛》2004,(5):112-116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抽空了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原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为了市场和欲望的同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作家批判立场的丧失和审美表达被欲望展示所代替晚生代作品的欲望化叙事,女性主义文学向女"性"商业主义滑落,反腐小说自身走向腐化.而解救之道则在于重新回到启蒙的批判立场和审美的灵性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