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形成的,他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三种空间形态,并依次形成了三重批判视角:城市空间批判、社会空间批判和全球空间批判。在城市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引起的城乡空间对立,阐释了城市空间中阶级对立、异化劳动等矛盾;在社会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的不公,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形态必将被社会主义空间形态代替的历史规律;在全球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全球化造成的空间地理失衡,号召落后国家打破资本主义的空间霸权。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打破资本对空间的垄断。  相似文献   

2.
论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的政治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进行了政治学批判,认为空间生产资本化必然导致空间结构和空间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空间政治崛起。资本支配的空间生产也是政治空间的生产过程,列斐伏尔由此转向对空间政治的考察,他考察了空间生产和政治的关系,批判了空间生产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要求清除空间霸权意识,争取空间权利,建立差异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空间立法方面,中国空间立法严重滞后于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空间活动仍然处于以空间政策为主导、空间行政法规为补充、综合性空间法缺失的行政管理阶段。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空间立法和中国参与的双边或多边空间条约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空间立法和空间政策的完善,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空间立法和空间活动也为中国空间立法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中国的空间政策和空间活动对于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空间活动和空间立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建筑空间的特性,空间并非客观实体,其观念来自于知觉体验.现代建筑活动对几何空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空间也越来越依赖几何学.分析了空间存在的虚实两面性以及物质与精神两重性,从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和空间的时间性论述了时间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引入了p-距离空间的概念,利用泛函分析的理论,对p-距离空间中的不动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p-距离空间中一类压缩映像序列的公共不动点定理。其距离空间、 2-距离空间和3-距离空间都是p-距离空间的特殊例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空间生态理论展现着私有制批判、社会实践批判和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等三重向度。在私有制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空间生态恶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化了空间生态失衡,让空间生态发生了断裂;在社会实践批判上,马克思认为用实践改造空间生态比用思考解释空间生态更重要,认为思辨哲学忽视了空间生态实践,需要用革命实践创造更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为导向的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以往空间生态中的阶级意识和僵化形态,号召打破僵化的空间生态结构,消除各类空间生态危机,实现平等、和谐、多样化的空间生态形态。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空间资源的全部掌握,迅速提高空间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空间的原初状态,实现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和美好的空间生态形态。  相似文献   

7.
利用θ_隔离子集,将拓扑空间进行了扩充,定义了一类更广泛的拓扑空间θ-连通空间,并给出了等价刻画,讨论了θ_连通空间的一些性质,得到了一些类似于连通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教学空间作为一种特殊而微观的空间存在形式,内在包含了空间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由此构成了教学空间的“一体三面”。在对教学空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空间的视角对乡村学校教学空间加以审视可知,乡村学校教学空间存在教育空间“脱域化”、空间资源闲置、网络空间建设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钳制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失衡。改善乡村学校教育环境,需要拓展校外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高效利用空间资源,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乡村学校教育空间智慧化。  相似文献   

9.
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随着人文地理研究的社会转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教育研究需要对空间概念有新的解读:教育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社会文化空间。对2002-2016年88篇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硕博论文的分析发现,目前,儿童游戏空间的教育学研究欠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儿童游戏空间的“自然地理性”,忽视了儿童游戏空间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忽视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儿童游戏空间的研究应重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和文化性,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是教育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村落空间是村落历史的沉淀。不同于熟人社会研究的关系取向,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视角,基于南方村落的空间图式阐释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祠堂-阳宅”的平面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自然生命升华为道德生命的日常生活路径,而“庙宇-阴宅”的纵向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应对日常生活断裂的宗教生活模式。风水的空间实践镶嵌于村落空间图式,并促进了村落空间的结构化和立体化,而村落空间结构维系了村落熟人社会的公共性。可见,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是空间结构生产与社会秩序生产的统一。现代性力量逐渐抽离了村落空间的历史底蕴,释放了空间权利意识,导致村落空间结构破裂与熟人社会秩序紊乱。立足村庄社会的空间治理是突破村庄空间利益困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批判呈现着经济运作机制批判的显性批判逻辑、政治权力体制批判的隐性批判逻辑和城市生活模式批判的具体批判逻辑等三重逻辑。在显性的经济运作机制批判逻辑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混乱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内在经济逻辑,分析了资本和空间生产的内在关系,要求建立合理的社会空间运作机制;在隐性的政治权力机制批判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政治权力对社会空间的分割,阐释了政治权力导致的空间剥削和空间压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空间的平等政治,打破空间的不公;在具体的城市生活模式批判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空间对立,分析了工人阶级的住房短缺,要求改善工人的城市生活,实现居民的城市权利。马克思社会空间批判的三重逻辑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带来的空间生存困境,有利于中国吸取资本主义城市化教训,建立和谐的空间生产和城乡生活。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信号子空间维数估计法、噪声子空间加权法和扩展MUSIC法三种修正的宽带信号子空间谱估计方法,它们均有效地解决了宽带信号子空间谱估计法所存在的信号子空间维数扩展问题。信号子空间维数估计法用包含信号99.9%以上功率的特征值数目来估计信号子空间维数,正确地划分了子空间。噪声子空间加权法和扩展MUSIC法不用划分子空间,而是给噪声子空间特征向量或全空间特征向量加权,减小了子空间维数扩展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修正方法是有效的,并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问题成了最主要的美学问题.在这种潮流中,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消解了,时间和历史相对于空间的优先权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传统"诗意空间"重新引发起我们关注的兴趣.随着沉思的诗意空间在空间中被不断展示出来,传统的诗意及其人道关怀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化时代引发的诸多变迁中,社会空间的生产变革具有独特的意义。区别于工业社会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呈现出独有的空间特征:缺场空间的“脱域”特质,蕴含网络权力逻辑的流动性,兼为民主政治领域和私人交往领域的赛博空间。微信朋友圈从空间的视角维系和重塑了网络社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发展中不断生产着社会性的空间,塑造了个体化趋势和圈子文化并存、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属性兼备、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融合与再生产的社会空间。微信朋友圈以中国化的方式生产出本土性的互联网公共空间,彰显了网民的能动性,创造了别样的空间生产逻辑和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空间权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物权法》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以立体的方式利用土地成为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土地利用的普遍趋势.随着生活中对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渐趋频繁,在有些国家的法律中就出现了一些有关空间权的规范.空间权的客体是空间,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单独存在.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和空间利用权.空间利用权在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空间权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空间立法的模式,2007年3月16号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仅用了一个条文进行规范.尽管我国<物权法>未明确提出"空间权"这一概念,并且对空间权也规定的较为简略,但是它确立了对空间的分层利用,承认了空间权的存在,开了中国空间立法的先河,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空间体验是人对空间的感性理解。空间体验影响着空间之中的人。本文以住院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特殊群体在医院里的空间体验。晚期癌症患者在医院里体验到负面的意象空间、坍缩的关系空间、压制的权力空间、封闭的心灵空间,影响了患者的自我认同和生命质量。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改造意象空间、拓展关系空间、重塑权力空间、开启心灵空间,帮助患者重构积极的空间体验。空间体验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服务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理论突破了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范式,将空间向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文学空间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阈、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增长极。文学空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中心化的排斥,它不应再成为新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定义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分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并建立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某滨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有着多重内涵和多维特征:在解构逻辑上,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压制;在建构逻辑上,分析了空间经济与空间意识形态的关系,考察了空间政治、空间法律、空间道德、空间艺术等具体的空间意识形态形式,建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在重构逻辑上,要求维护社会空间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空间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对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和建构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空间语义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空间生产的时代。空间生产主要体现为空间的语义生产,包括空间的分隔与连接、功能配置以及作为艺术符号的生产。空间生产一方面满足了城市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空间的过分拥挤,而拥挤使空间的不断再生产成为可能。寻找生活意义所进行的抗争不仅需要面对空间中的物,而且更需要面对空间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