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按照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在市场交换的社会中,商品获得了一种新的性质,即具有交换价值的性质。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拜物教现象,这就是使用价值延伸基础上的拜物教。这种拜物教的核心特点是,把真和假结合在一起。这种真假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可以被称为"超级真实"。而这种超级真实现象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辨别真假的标准。在假的现象背后不存在真实。这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特点。这样一种超级真实的状况,对社会认识论造成了困难:消除虚假的同时,真实也不存在了。西方许多学者看到了这种现象对社会认识所造成的难题。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肯定的总体,但他也认为,否定了这个肯定的总体就可以把握本真的社会。这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一种表现,海德格尔试图按照现象学的方法悬置真假不分的日常世界,让本真的状态显现出来。这里包含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思维方法。本雅明和阿多诺则放弃了寻找本真的意图,他们试图在否定现存世界的基础上找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困境的方法。这种后形而上学的社会认识论表明,社会认识不是要找到社会的真理,而是要找到走出社会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介绍了波普的科学方法论中关于“高信息”的观点,然后简要介绍了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信息”这一基本要素的理解是相通的,是互相支持的。来自于自然科学的信息论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极大地丰富了认识论的研究。文章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对信息论的哲学再思考是必要的,信息哲学的创立对进一步推动信息社会的进程、强国富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并不等于不存在客观信息,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体论信息。对客观信息世界的揭示及本体论信息的确立是信息哲学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第一哲学的根据。由于意识并不是信息的原生形态,而是在多重信息的复合、匹配、综合建构和虚拟中生成的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所以,相对于信息本质的揭示,信息的认识论定义是多余的。把信息和"意义"看作是同等尺度的范畴,是用主观化方式对信息所具有的独特而新颖的革命性价值的消解,是把信息哲学归结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复杂性的"涌现",对于意识成因的还原性分析应采取多维度、多极化还原解读的方法,而不是像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那样,将其简单归结为单维度、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活动的构造。由于信息本体论的确立,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首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与具体化解读.因此,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由于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因此,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政策执行鸿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央政府。在影响政策执行的众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通常促使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地方政府掌握了政策执行的主导权。因而,较为准确地剖析它们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过程将有助于中央政府提前采取若干措施来抑制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赛博空间、文字本体论的转移所带来的超文本现象以及人机互动界面三个方面对虚拟现象进行了认识论研究。认为由于虚拟现象的出现,人类传统的认识模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赛博空间里人们是以全身心的沉浸方式通过界面去感知对象,从而主客体之间有了新的关系,实践有了新的特点,而这一切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出现了技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信息哲学"以"水中月"为案例,对"存在领域"进行重新"分割",认为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能够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对象不是"客观实在(如月亮)"的物质,而是"客观不实在(如水中月)"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仅自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存在,而且能够"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演化自身"。所谓"人类感知能力发展阶段的讨论",再次重申"人类感知"或"主观信息(精神)",必须以"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为"把握或创造"的对象;"客观第二性(不实在、间接存在)"亦"客观第一性(实在、直接存在)"。通过评析邬焜先生所作的种种辩解,都是无法接受逻辑与实践检验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使物质在哲学上的地位名存实亡、鹊巢鸠占了。 相似文献
9.
慢城作为宜居城市,自欧洲提倡以来,已有24个国家的147个城市拥有慢城称号,且数量呈现递增趋势,慢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对慢城理论文献的梳理,对慢城内涵、表现及作用、慢城与慢食、慢旅行及全球化关系等理论做了简评。本文认为,慢城理念对于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在消除城市病、实现包容性增长、创建特色小城镇、提高土地利用率、消除快节奏的消极影响和培育可持续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勤舫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21-25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价值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自我的认识,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标准,从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认识论范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事实认识具有客观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主观性;事实认识具有不变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历史性;事实认识具有单一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多样性。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价值认识是事实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斗争,共同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文史两分”认识的三阶段——兼论《史通》在此过程中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之前,文史一体。《史记》以后,至魏晋迄唐,文史两分。与之相对应,人们对文史异辙过程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论家将重藻饰、押韵、抒情的诗赋类为主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史作品区分开来。第二阶段,史学家将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和文学作品分离。第三阶段,人们对以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自身即史著和小说的分离,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对文史两分认识逐步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刘知几的《史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封小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8-13
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数百年发展的一个继续 ,是人类社会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或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与过去的以产业革命推动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为特征的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化相比 ,有着新特征。在当代的世界中 ,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信息技术和资本中心的地区 ,凭借着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力 ,在经济全球化中掌握着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制定自己参与全球化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认识的特性应为认识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有的属性,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观念反映性和观念创造性是认识的特性,这样的特性,实践活动及动物活动都不具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需要和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目标确定、认知理解、调节引导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现象是指易中天著《品三国》出版后,专家和普通读者在评价观点上相互对立的一种阅读现象。学科馆员首先要了解到,从历史演义来了解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是大多数普通读者常态的阅读方式。对于三国历史豁著,学科馆员要从普通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从以史解文的视角,有选择地进行引导性推荐阅读。在推荐过程中,对于专家学者中某些代表性观点,如“文史混谈”、“非忠义观”等观点,应进行解析性评判。 相似文献
16.
胡社考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79-80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为我国英语教学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日益成为英语教学界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要上新台阶,采用立体化教学是一条可行之路。其中包括教学理念立体化、教学手段立体化、教学方法立体化。只有转变观念,发展内涵,才能使我国英语教学适应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体现了生产力、文化与阶级利益的统一 ,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统一 ,党的阶级性、代表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党的过去、现在、未来目标的统一 ,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统一 ,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 ,党建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揭示了党的本质及其总规律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认识的新觉醒、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杨万里的文赋继承韩、柳、欧、苏的古文运动的传统,摒弃骈俪文风,重视儒家教化,倡导个体性灵和运用活法顿悟的艺术思维,是南宋理学、禅学、老庄之学和文学的交融汇合的又一典型体现,启迪了接踵而来富有灵与趣的小品美文。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朱爱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3):73-75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运用认知学理论分析了隐喻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技法:1.保留原喻体形象;2.喻体形象转换;3.舍弃形象只译喻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