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三女性文化透视张绰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小说《金瓶梅》中三个主要女性。历来书评家对这三女性的评价都颇为一致,就是“淫妇”二字。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稍为作了区分:“盖金莲以好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较诸妇为更惨耳”。也还是脱不了“淫妇”的...  相似文献   

2.
清初小说批评家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即如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过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①这条读法,对于鉴赏小说第75回“春梅毁骂申二姐,玉萧泣言潘金莲”更具有针对性的启示作用。作为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主要描写的是市井小人西门庆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活跃着西门庆及妻妾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这一妻五妾又围绕着名利逐鹿家中。因此,苏曼殊说:“盖此书是描写下等妇人社会之书也。试观书中之人物,一启口,则下等…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金”、“瓶”、“梅”三个字,在小说中是指三个如花似玉的女人: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这三个女人都是书中的男主角——西门庆的妻妾。由于书中过多描写了色情以及性活动。所以该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相当长时期内,一直被列为禁书。  相似文献   

4.
“李渔评改《金瓶梅》”之说的三条论据均不能成立。首都图书馆藏绣像本插图第101幅后回道人题词为吕洞宾《渔父词》的两首,而非李渔之作,回道人是吕洞宾的别号,不是李渔的化名。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李渔序为书商伪托,真假掺半,序中关于《金瓶梅》的评论不是李渔的文字。张竹坡评《金瓶梅》在兹堂本题“李笠翁先生著”,系书贾伪托。从李渔和《金瓶梅》的关系看,他没有留下更多评论《金瓶梅》的理论遗产,也不是《金瓶梅》改写者。  相似文献   

5.
近十余年来,《金瓶梅》研究渐成显学,出现了一批可喜成果,罗君德荣的《〈金瓶梅〉三女性透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以下简称《透视》)即为其中颇有新意的一种。《金瓶梅》为我国小说史上划时代之作,它的一个突出特色是浓墨重彩刻划出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女性形象。把妇女作为作品主人公来正面描写,这在我国长篇小说中是第一部。研究《金瓶梅》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在先贤及时贤的“金学”论著中,涉及此点者多矣,而探颐索幽,论之以专书者,尚不多见。《透视》选择这一角度解读《金瓶梅》便抓住了作品特点,便于深入开掘,避免浮泛之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见版本我们今天要谈金瓶梅的版本,自然要参考孙楷第先生所著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该书“明清小说部乙烟粉第一”中所记金瓶梅版本很多,不单本国的,还有日本的。如: 《金瓶梅词话》一百回  相似文献   

7.
任竞泽 《阴山学刊》2004,17(5):51-55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楼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壸奥".  相似文献   

8.
引子当今,海内外学人,对于《金瓶梅》的改定者的探索,硕果累累,殊令人闻风相悦。现在,我也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我初步认为:《金瓶梅》的改定者,就是嘉靖八年(1429)成进士,世称“嘉靖八子”之一的李开先。我是从下述三个方面去考察才得出这个结论:一,对联;二,入回诗词;三,套词和滚调。然后就李开先其人,《金瓶梅》其书,左右采获,上下求索,拓视野于宏观,聚光线于焦点,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力争言之有物,庶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斯书问世以来,诸多大家均认为是以山东方言写就。因为《金瓶梅》斯书是从天都外臣序百回繁本《水浒传》第23回套出,有个既定的地理背景。既然《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在山东,用山东方言似乎顺理成章。前贤姚公灵犀就说:“既叙山东事,当然用当地土语。”说归说,他们都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只是大约摸估猜而已。正如孟宪章先生在《论金瓶梅语言模式与山东方言说》一文中说得好:“清代的‘蛮’也好,现代的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  相似文献   

10.
朱星《金瓶梅考证》中说:“有人说:不读《金瓶梅》就不知道《红楼梦》是怎样写出来的。因此,《红楼梦》是受《金瓶梅》的影响毫无可疑。最早持此论的是苏曼殊居士,他说: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96页)这段话有两个错误的地方,现略加辨正于下:第一,“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这句话并非苏曼殊所说。在《小说丛话》(见1903年《新小说》八月号)中,这句话是署名为“曼殊”的。但是,在当时,称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股不小的“《金瓶梅》热”,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金瓶梅》研究的论文与论著,可谓成绩斐然。上海师范大学李时人的新著《〈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是其近年来《金瓶梅》研究的结晶,也代表了目前《金瓶梅》研究的新水平与新成果,尤令人瞩目。《〈金瓶梅〉新论》突出的特点是“新”,这“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观念与方法的更新。《金瓶梅》是一部伟大而又复杂的小说,单纯用文学批评的标尺去衡量就难以把握其真正的价值,正如李时人同志在书中所说,“那种对《金瓶梅》采  相似文献   

12.
袁中郎在《觞政》一文中说:“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等为逸典,不熟此逸典者,保面瓮肠,非饮徒也。”又《与董思白书》说:“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从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枚乘《七发》内容是说吴王的太子有病,枚乘用饮食、美女、音乐、打猎、观潮等事去诱发他,寄寓规劝之意。金瓶梅中也有饮  相似文献   

13.
论孟玉楼     
论孟玉楼周生盂玉楼是《金瓶梅》中着墨不多,但却写的很成功的艺术典型。她也是《金瓶梅》里“没有一个好人”的诸多妇女形象中不太令人厌恶甚至令人赞佩的一个.由于她是“金”、“瓶”、“梅”三个主要人物之外的“次要人物”,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偶有论及者,也是贬...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 43 0页 :“不待见 ,谓不喜欢。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 :‘小官鲁斋郎 ,自从许州拐了李四的浑家 ,起初时性命也似爱他 ,如今两个眼里不待见他。’《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难道图你舒服 ,叫他知道了 ,又不待见我呀 !’”按 :“不待见”是“不喜欢见 ,不想见”的意思 ,“不待”才是“不喜欢”。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楔子 :“俺姐姐针线无心不待拈 ,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第十一回 :“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 ,见了俺们便不待见。”又第四十回 :“我心里还不待吃 ,等我去喝汤罢。”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姑妇曲》…  相似文献   

15.
陈东有先生20多年前以新颖的研究角度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金瓶梅》产生的文化大背景:运河经济文化和商业小社会,极端化的王权专制和腐败的官僚政治,儒道佛三教合一与异端邪说的兴起。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剖析作品,重新认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别开生面,既含文学研究价值,也有历史认知价值,对历来被诟病的性行为描写也有了新的评价,丰富了《金瓶梅》研究的成果。今天重读再评,其学术价值依然不减,而且启发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究竟是一部暴露封建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描写性生活的黄色淫秽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金瓶梅》写作于我国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8—1602)。小说的书名。据推理,是以作品中潘金莲的金字,李瓶儿的瓶字,春梅的梅字合起来拼成《金瓶梅》的。小说的作者,署名笑笑生。后人推断,这是作者的化名或者笔名。在当时封建道德和正统观念的精神桎梏下,作者不愿意也不敢于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来写作这种暴露性小说。曾有人推测很可能是那个时代颇有影响的文人李开先(1501—1568),也有人推测是王世贞(1526—1590),或赵星南(1550—1627)或薜应旂(1501—1568)。但这些推测,少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金瓶梅”三字作为小说的书名,其美学上的用意别具匠心:以“金”兴,以“瓶”盛,以“梅”衰,谱写西门庆这一恶霸、商人、官僚、地主家族的兴衰史,从而喜现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观照。写潘金莲、李瓶儿先后成为西门庆第一定爱的女人时,标志着西门庆之“兴”与“盛”,写庞春梅成为周守备第一免受的女人时,标志着西门氏之“衰”。或以“彩线贯珠”为基本结构方法,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写西门庆;或以网状结构为小说主体部分,将府内府外相结合而以写府内为主;或以辨状结构,由近及远,由西门氏府内而写向社会。旨在说明钱权交易必导致人对物欲和淫乐的贪求,导致官场的黑暗,导致时风的颓败,其结果是,于国则破.于家则亡,于个人则难以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方言俗语臆释(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方言俗语臆释(下)魏连科可惜了的词话本第三十三回:“月娘告诉。‘半夜里果然存不住,落了下来,倒是个小厮儿.’玉楼道:‘可惜了的.他爹不知道?’”按;“可借了的”,义为十分可惜,感情色彩很浓.在方言中,“了”不读轻音.而读为lao,且“了的”...  相似文献   

19.
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林兰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的长篇小说《林兰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上承《金瓶梅》以家庭盛衰写世情之模式,并受到早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着力显扬女子的才德,表现女性的悲剧命运,从而对后来《红楼梦》的诞生起着促进作用。燕梦卿是作品的中心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相当于《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才情近似于《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但其意蕴却与李、冷颇有不同。燕梦卿形象的表层意义是才女、贤妻,这与古代小说中的一般女性角色,也即受情婚姻角色、家庭角色并无区别。然而,本书在对燕梦卿的性格刻画中,有意无意间寄托了男性角色──“忠臣”的人格理想,使燕梦卿这一形象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蕴,从而与传统女性在性别角色上有所转换。因此,分析燕梦卿形象的深层意蕴是解读《林兰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十一月十目至十四日,全国第三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扬州市举行。联合主办的单位有江苏省月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齐鲁书社吉林文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徐州市文化局、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大连市明清小说研究中心、山东聊城《水浒》、《金瓶梅》研究会、扬州市社科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超、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思明、扬州市付市长出席开幕式。并讲了话。会议总结了新时期十年来我国《金瓶梅》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认为《金瓶梅》是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