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农牧区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前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关注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思想,进而将其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关系;同时,谷苞先生认识到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是谷苞先生最重要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并对中华民族进行长时段的形塑。谷苞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理论,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正>诸位,众所周知,谷苞先生青年时期即是西南联大"魁阁"成员,从滇至陇,1949年参军抵达新疆。他长期从事从南到北民族地区田野调查,同时与时俱进,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性与民族团结研究;是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出主要贡献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确立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目标。繁荣发展哲学社  相似文献   

4.
李志农  高云松 《民族研究》2022,(6):1-14+138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纳入理论反思,从中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辩证关系。基于对云南迪庆在1957年建州前的区域史的考察,从历史、空间与社会三重向度分析了区域内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中蕴含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差异性并没有被消解,而是始终在保持其张力的同时被共同性所超越;这一历史辩证法表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区域视角对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突出了边疆社会作为边疆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彻到边疆社会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相似文献   

5.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6.
1988年秋,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演讲,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论文,对中华民族结构的全局作了自成学术体系的纲要性论证。此论甫出,在国际人类学、社会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国内更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推动了民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构成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规范存在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典》等法律和法规中。用法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宪法中的公民和国民观念,同时用立法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公民拥有平等、相互的权利与义务纽带,注重吸收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和习惯进入法律;在司法和执法中应严格遵照法律,在各族人民平等的基础上,保护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合法权利,在法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裁判依据。法律的有效运行,可以让各族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共同性,再通过法治教育和普法协助,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郝亚明  秦玉莹 《民族学刊》2022,13(7):1-7, 13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显化并增进中华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从以往民族政策内容来看,各民族的共同性包含“两个共同”的共享利益、“三个离不开”的共生关系、“四个共同”的共有历史、“五个认同”的共享价值。四方面的共同性不仅揭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历史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也在发挥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凝聚民族团结关系、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功能。在未来民族工作中,要通过系牢各民族的利益纽带、命运纽带、记忆纽带和价值纽带,深化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共生关系、共有记忆和共享价值,以此不断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区法》的有关规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内党政部门印章全部使用彝汉两种文字,既然印章上使用两种文字,那么党政部门的吊牌上是否也应有两种文字呢? 实际上,现在党委部门的吊牌就未见有彝文。于是,有不少群众多次问到:“为什么党委部门印章上使用彝汉两种文字,吊牌就缺少彝文了呢?”我们曾找有关人员解释过,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用汉语文就行了。”那么,既然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彝族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吗?  相似文献   

10.
藏传因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这个问题,我拟分做三点来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西藏旧因明的形成和新因明的形成及发展早在7世纪因明随同佛教传入西藏,最早翻译的因明著作是法称大师所著的《因明七论》中的《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是由当时的噶瓦拜则和梵德朗卡两位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在10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班智达·苏达那热格西和译师夏玛森杰翻译了陈那大师的著作《集量论》和《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此后西藏的著名大译师仁庆桑布的弟子玛·格瓦罗珠(1044——1089)翻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