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曹力铁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场战争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国共产党,是中...  相似文献   

2.
发扬桂林文化城的爱国主义精神张文学,黎明智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这场战争,既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先进文化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先进文化,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源泉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结束55周年了。这场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正确认识深刻反省那段历史,是日本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王理万 《理论界》2013,(12):97-101
一国宪法为战争的发动、和平的维持预设了基本条件和制度,在中国宪法中也规定了多项战争规范。事实上,中国历部宪法文本勾画了战争与制宪的关系:即制宪作为战争的结果和目的,而战争成为制宪的必要手段与方式,连接二者是人民在革命和制宪中的主体地位。军队在中国宪法中处于关键且特殊位置,因为军队不仅事实上主导了建国战争,而且从法理上参与了建国制宪。宪法强调公民效忠与保卫国家的义务,但此义务也恰恰是公民政治地位的体现。宪法在战争权的分配方面形成了复杂的宪制安排,意在保证战争权高效审慎地运作。概言之,宪法中的战争规范指向“为谁而战”的问题,体现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双重宪法逻辑。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要更加牢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半个世纪前,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损失达5000亿美元.至于中华儿女在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蹂蹒下,那种受摧残、受侮辱悲惨情景,更无法用数字来表达.战争的硝烟虽被流逝的岁月早已排去,但却无法平抑中国人民心中的巨大伤痛.至今人们仍不能忘记日本法酉地对敌后根据地的巴酷“扫q,对大后方的狂轰位炸,对沦陷区的目间强田,对东北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落后的历史沉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邹宇雷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改变了远东及世界的政治格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问题述论陈荣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亚洲大陆地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战争的结果,中国人民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又赢得了进步。这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一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在这一年中,帝国主义强盗开始大规模地侵入中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其中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这短短的六、七年中,中国人民就连续地举行过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国人同每一个侵略中  相似文献   

10.
这场发生在历史与文化背景长期相似且关系密切的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教训,远远超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统治集团蓄意挑起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震动了中国各个阶层。中国人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慨。这场战争中国军队败得比以往都惨,而且是败在被中国人看不起眼的邻近小国日本手中,而日本所提出的条款又过于苛刻。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在屈辱、惊恐和悲愤中觉醒,并展开了救国图强的爱国运动,中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的振兴陈家骥中国抗日战争最伟大的意义,就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英勇抵抗流血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局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卢、。一、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有了飞跃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因此,在一般战争和一般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外,又有它的一些特殊规律。”①这些特殊规律主要有:由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围剿和反围剿是内战的主要形式等等。但在中国民主革命战争史上,反动的独裁的军队中部分官兵在觉悟以后,或举行起义,或接受改编,或投诚反正,或自愿成为俘虏,站到人民一边,成为人民的进步的军…  相似文献   

13.
滇西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张晓琼,李根5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日军结束了进攻作战,转入了对中国长期的持久战争。为了支持对华的持久战争,日军于1939年冬在广西钦州...  相似文献   

14.
韶山精神是在毛泽东亲自培育下,在韶山人民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一诗实际上早就对韶山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扬。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曾对韶山精神进行过高度肯定和赞扬。韶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奉献”;改革开放后,韶山人民在传承与弘扬战争年代韶山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和凝练为“坚定信念、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宣传和弘扬韶山精神,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与根据地经济建设姜义军抗日战争以任略者的失败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然而,任何战争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军一扦为,战争的胜利往往是军事、政治、思想、经济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就经济而言,它往往反映出战争的根源,而又是战争的囊重要...  相似文献   

16.
简论周恩来关于抗战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刘德军周恩来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大师,他在领导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爱国斗争中,是灵活运用辩证法的典范。一、日寇侵华两面政策与中共针锋相对方针中日战争是武力战争,又是政治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是要灭亡中国,...  相似文献   

17.
从衰败到振兴的历史性转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汤静涛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以3500万人的流血牺牲,1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历尽艰辛,终于赢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曙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获...  相似文献   

18.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及其历史启迪辛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懈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总结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会得到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年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始终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的对象,割地赔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五强之一。正如当时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指出:“我们伟大的保卫祖国的战争胜利了。这是我国百年来在反抗侵略战争中第一次的胜利,这胜利是全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胜利!”回顾抗战八年的战争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团结一致,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和牺牲,坚持抗战,最后打败侵略者,成为当时除…  相似文献   

20.
和平主义的中国民族性,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并在不得不战的情况下而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质的民族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涵育下,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一种厌恶战争,而期求和平与安定的心理定势和行为选择取向。这种民族性自有其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机制:首先,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辽阔性、富庶性是和平主义产生的自然条件;其次,农业经济的稳定性、自足性也是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长期的大一统帝国政治心态,是产生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的政治原因;最后,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价值的特质直接培育了和平主义的民族性。当代和平主义的民族性,是传统和平主义民族性与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抗争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当代,弘扬和平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以维护祖国的独立自由、主权完整、富强尊严为前提。另外,科技先进、经济繁荣、国防强大与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当代弘扬和平主义民族精神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