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从改革开放开始到苏东剧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说国外学者还是处于收集材料和观察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献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3.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展开了研究,并就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为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笔者认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样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田丽 《社科纵横》2014,(1):16-19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后,如何正确界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竞相探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各抒己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本文通过概述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研究现状,试图呈现两者之间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梁红秀  谭培文 《创新》2019,13(4):38-48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己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热点。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城市化潮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全球背景、全球数量和质量发展前景及其对全球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意义,集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土地制度、城市移民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西方学界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有富于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的优点,但西方视角解决中国问题缺乏解释性和指导性,西方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整体上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中国学界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并结合中央文件精神,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中,河北省社科院提出了"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创新"四大工程",整合了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宣讲以及社科管理资源,形成了社科机构综合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郭晓东 《社科纵横》2012,(5):34-36,39
中国崛起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主导因素。崛起的中国将对现有的世界体系产生何种影响成为西方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基于不同的认知角度,西方学者对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更能影响到西方国家的决策者对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理性分析西方学者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与反应。  相似文献   

9.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梦新征程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制度自信教育的关键在青年教育。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制度自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代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正确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优越性的准确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修复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上。优化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要从队伍、渠道、方式、路径等多维度共同发力,提高课堂教育实效,拓展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路径,形成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出发点或前提;二是路径;三是目的及实现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应明确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至今尚未见之于党的文献,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完全并直接的同一性,同时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巩固和发展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事实上,我国现存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今天都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加以把握,其科学内涵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贯通,在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有几个不同的理论视角:海外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西方左翼学者的替代性视角、海外学者政要的发展中国家视角和海外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革视角。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出发,他们所得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有的难免失之偏颇,只有在分类梳理和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基本的制度框架包括三个层次:宪法层次、法律层次、行政法规和规章层次。从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相始终的渐进过程,但在3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制度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转轨时期容易产生的"制度漏洞"问题则亟待通过制度安排认真解决。中国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依据宪法和社会发展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和渐进式地进行。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分为三个层面:价值理念、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人民政府模式",强调"规模适度化政府",这是由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基本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的民主化制度建设将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来,中国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读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经党的十七大和建党90周年讲话的概括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展示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典范.它为发展中国家探索走向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形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内涵和最鲜明特色,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学者将时下风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纳入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史,认为它是以1971年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为肇端,即将进入以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为标志的崭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直接相关"或"间接关联",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21,48(1):21-2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取得成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谓适逢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包括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构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其中,这是一个伟大创造。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选择,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演进的结果。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性以及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性。其中,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寻找其根据和发现其逻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党和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道路和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做出阐述;而作为制度则是首次明确提出,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在表现和制度保障;需要在改革开放和不断借鉴其他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种存在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其实践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形态就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种形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8.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史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江华 《社科纵横》2009,24(3):13-17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有一个形成脉络,并具有特定的内涵。列宁、毛泽东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使中国化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飞跃。这对于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深刻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同一主题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富裕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共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依据所谓威权主义理论来预测中国制度即将走向崩溃,意在论证中国的国家制度不具有可持续性.这种说辞恰恰说明这些学者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质和显著优势,不理解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因此"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的生成之所以具有合理的逻辑,就在于其真正的民主性、内生成长性、持续发展性、应对风险的韧性和坚持的物质性.在世界局势深刻动荡的背景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