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王晓升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种以全面检讨西方文明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悄然而生,并在欧美思想界引起一场“后现代主义论战”,它所表现出的那种彻底反传统、反理智,甚至反文化的精神品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后现...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华丽 《学习与探索》2008,1(1):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语境中,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相遇,后现代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思想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源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4.
程霞  员智凯 《唐都学刊》2011,27(1):44-48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随后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具有超越性。其对现代性的超越重在解构,它的目标指向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反,后现代主义者的价值取向大多是多元化和虚无化。  相似文献   

5.
姜延军 《求是学刊》2002,29(2):21-27
反本质主义思想在波普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文化思潮 ,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叛 ,更在于它为我们展现出的多维的文化图景。在这个充满“活性”的文化图景中 ,蕴含了许多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仍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的启示。本文试图对其现代启示作一粗浅的挖掘 ,文章所涉及的四个方面 ,都是当代中国走向全球化过程中正在面临且容易走入误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源于18世纪末。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危机的出现,这种思潮自60年代末再度兴盛起来。这一思潮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和教育诸方面,在现代西方颇有势力,并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英和北欧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7.
反智主义代表着美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面向,是理解美国文化冲突的又一视角,也是剖析美国民主困境的全新维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潮,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态度、立场、行为或文化,但它反感思想、排斥知识、怀疑知识分子、反精英、反体制,具有显著的多面性、矛盾性、复杂性、异化性和后现代性特征。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既受历史传统影响,也有时代因素推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理性主义对精神世界的占据、反精英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实用主义对智识作用的怀疑、大众教育对平等主义的推动、大众传媒对反智氛围的营造是当代美国反智主义崛起的重要根源。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反智主义的流行引发了一系列困境和危机,诸如政府信任危机、身份政治分裂、“后真相”政治氛围、政治极化趋势、民粹主义情绪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导致"学科规则的消失"和"生成新的学术领域".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应当把握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原点,这是应对挑战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以确立信仰的至上性和《圣经》的唯一、最高权威为主题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蕴含着非宗教或反宗教的世俗化倾向,即表现为宗教的人文主义化和对教会权威的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它作为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标志,为以个人主义、相对主义、法治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內容的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规定了基本方向——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是判断一切事物的基础,因而成为现代西方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发展主义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最新理论思潮。新发展主义的提出是对过去40年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主义的理论反拨 ,是西方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对发展研究领域的“理性”、“进步”等主流发展概念的文化批判。新发展主义倡导多元文化主义 ,要求尊重文化差异 ,主张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升 《社会》2006,26(6):81-81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重要性的增强,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已经浸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产业、经济和社会中生成着一种新的信息场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阶层的研究视角出发,透过“现代——后现代”的二维分析模式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对其究竟是实现着“阶层化”还是“去阶层化”进行探讨,并对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进行了“数字鸿沟”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变量,并与社会阶层之间产生着密切的关系,重塑着社会阶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派系及其治理:休谟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国 《社会》2018,38(1):134-159
基于历史观察和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休谟将“派系”问题及其治理作为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休谟分析了“派系”产生的人性基础和基本类型,进而提出派系治理的三种路径。首先,商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理性的增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同情,从而可以瓦解极端的信念和增进社会的团结;其次,文明的政治秩序的构建不应当依赖于道德,而应当建立起派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再次,宗教派系的极端性对社会秩序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在宗教宽容的基础上保持世俗政府对宗教的控制。休谟的派系治理思想具有立足商业社会的现代视野,既致力于减弱和消除极端派系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又使温和的派系成为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在近代西方社会秩序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昆勇 《创新》2010,4(6):30-34
构建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工作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改善民生工作是推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理想愿景与手段路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Changes in work and social protection: France, Germany and Europ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dopts a dual approach to the examination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forms in France and Germany. On one hand it looks back at the historical link between waged work and social protec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both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 on national reforms.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reveals the eminently political nature of social protection and it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a vision of society based on a nation of wage‐earners. That vision is now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but the kind of alternative political project needed to breathe life into the idea of Social Europe has yet to emerge.  相似文献   

15.
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友梅 《社会》2008,28(6):1-14
在开放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结构重组的力量是多样的,不同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它们的相互重叠和冲突,使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关我国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富分配逻辑而进行的阶级阶层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并侧重于从经济关系看问题。本文认为,到21世纪初,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一方面,风险的弥散性和普遍性使得跨越阶级、阶层、职业、性别、信仰和种族而进行全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范围带动公民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具体风险的分布又在一定程度上同阶级、阶层的分化同构,强化后者的分化。同时,风险的利用还可能成为生产新的社会冲突的动力。财富分配逻辑与风险分配逻辑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将使中国社会结构在新世纪出现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审美地把握社会发展--发展美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 ,它是发展实践的创造 ,是人的发展力量的对象化或现实化。富饶、公平、稳定、持续、协调等是发展美的表现形态 ,内容胜于形式、综合性、功利性、创造的过程性等是发展美的重要特点。发展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依存关系。一方面 ,发展美依赖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需要美 ,发展美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展美 ,既使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又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 ,为创建一门新兴的美学学科———社会发展美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ims at making a dialectical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between the period of Mao's socialism and Deng's economic marketization. It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s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outcomes. It posits that an ideological system is important in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Mao's welfare policy, despite certain shortcomings, created a relatively equal, sustainable and self-sufficient society with solid achievements in social welfare and especially in human development. Deng's economic marketization, although remarkable in economic growth, is produc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welfare servic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discourse is dismantling Mao's welfare policy without establishing a new and more democratic concep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张春梅 《阅江学刊》2010,(5):118-123
维柯“诗性智慧”所涵盖的诗性想象诸方式与西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在西域文化中,草原文化传统与绿洲农耕文化传统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沉寂,反而在现实生活和文化想象中成为建设的重点。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流的政治文化携带着强有力的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着大众文化的宣传而日益在社会及个人生活的各个部分展开。西域文化实际展示的是一个融合、变动、吸纳、综合的过程,在全球化语境甚至后殖民的话语中,西域文化的界域成为抵制被同化和被征服的历史因由和形式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