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建次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57-61
宋代诗学批评对陶渊明极为称扬 ,最早多方面地对其予以了论评。主要表现在 :一、针对陶渊明为人襟怀情性、是否悟道、因何归隐展开了辨析 ;二、对陶渊明作诗态度、诗作用语及诗歌审美特征、风格等论题进行了论评。它较为完整地建构出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论的视野 ,导引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之论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学批评对陶渊明极为称扬,最早多方面地对其予以了论评,主要表现在:一、针对陶为人襟怀情性、是否悟道、因何归隐展开了辨析;二、对陶作诗态度、诗作用语及诗歌审美特征、风格等论题进行了论评。它较为完整地建构出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论的视野,导引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之论,奠定了后世陶学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1):95-99
宋人诗话对苏轼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对其作诗本事的记述及诗作特征等的品评中,抓住苏诗创作取向和诗法用事着意进行了评析,对苏轼作为诗人的襟怀情性、人品气节亦有论及,这基本见出了苏轼及其诗作的内在特征,为后世进一步把握苏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评养料。 相似文献
4.
唐宋之争超出了对唐宋两个特定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争辩 ,具有普遍的诗学批评价值。从这一论争的逻辑起点来看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争缘起于宋诗有别于唐诗自成面目 ,铺展于南宋前期诗坛对江西诗的论说申辩 ,衍化于永嘉派与江西派的对垒 ,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深化于严羽依据其独特的诗学批评原则的分唐界宋之论 相似文献
5.
杭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78-81
从南宋晚期开始,不少论家认为陈与义与黄庭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诗学渊源,方回甚至认为陈与义是黄庭坚的法嗣,这也是他把陈与义纳入江西诗派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两人的诗学渊源有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黄庭坚的诗学渊源要比陈与义广泛;陈与义主要推重的是陶渊明以来的山水诗人,而黄庭坚推重的则大多是对宋诗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诗人;即使同是学陶和学杜,陈与义侧重学习两人的诗学精神,而黄庭坚侧重学习两人的艺术技法。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宋代诗学作为我国古典诗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承上启下,在注重传承中突出地体现出拓展创新的特征,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进一步丰富、深化与完善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7.
王顺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60-64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情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情”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情之论,使古典词情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文大家韩愈 ,在宋代诗话批评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人们结合历史时期诗学趣尚对其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评。这些论评 ,基本见出了韩诗在创作取向、审美及诗法技巧上的特征 ;同时 ,宋人对韩愈作为诗人的主体素质也有论及。这些都为后世诗学批评韩愈论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概括养料 相似文献
10.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121-126
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正变批评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可概括为:唐前:古典诗学正变批评萌生与起点确立;唐宋:古典诗学正变批评潜伏流贯与展开;元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着力点转变与称名出现;明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盛兴与诗体正变辨析深入;清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深化与得到消解。我国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的发展过程,鲜明地呈现出展开、转变、提升及与历史发展相消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相似文献
12.
胡建次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9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3.
罗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
"含蓄"在宋人的诗学系统中已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宋代诗论家将"含蓄"纳入"格卑"以及"雄深雅健"这些具有典型宋代特征的诗学范畴之中进行解释,提出以"含蓄不露"来丰富"雄深雅健"的内涵,使其稍加收敛而更有不尽之余韵,体现在具体创作中,就是"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歌注释者任渊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才能,并曾亲身跟随黄庭坚学习诗歌创作。他注释了黄庭坚平生最得意的《内集》,对黄诗中许多含蓄未尽的言外之意作了发挥补充,评论了其中一些精妙的对偶和用典,还总结了黄诗"有为而作"的立意特点及"有味"的风格,并对"点铁成金"等创作方法做了细致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5.
胡建次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气"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气审荚表现特征的探讨,三是从词的创造角度对"气"的多方面考察.从这三方面展开的词气之论,使古典词气论在多雏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文苑英华》诗学批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水英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9-44
《文苑英华》主要诗学批评特征有三:诗歌尊君意识进一步强化,倾向崇尚文采的“风雅”追求,以及诗用以教化,但人的德行不入批评标准。其成因与宋初儒学复兴、文化主体心态都有关系。官方虽在文学上未强调作者德行,但要求以政治上的德行来确保士人文德兼修。 相似文献
17.
明见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39-42
中国诗法理论史大致经历了诗法论的史前时期、格律论、格式论、法度论、活法论、悟入论等六个阶段,这些诗法论都是"诗内功夫".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光在诗内下工夫还不行,要想诗歌作得更好,必须于诗外下工夫,于是产生了 "诗外功夫论",这是诗法理论史的最后阶段、最高范畴,刘克庄是这一范畴最系统、最完美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8.
陈国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9-118
吴兴华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早慧诗人。可惜身逢乱世,抗战时期身在沦陷的北平,以后又经历国共内战;50年代因应时代转变,作品产出变少,60年代中期英年早逝;然而他却留下非常有份量的作品,后人初步整理成五卷,其创作、翻译以及评论,都非常值得研究。吴兴华早年在《新诗》与《文学年报》发表有关现代诗选本与《唐诗别裁》的评论,显示出开阔的视野与深刻独到的眼光。1941年提交大学毕业论文《现代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诗学研究中的运用》,借用英国剑桥批评学派蒂尔雅德《诗之直与曲》的理论,并作出调整修正,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成绩亮眼;更是下一阶段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1):86-90
宋代诗话对"格"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为格调、品格之义的诗格论;作为风格、风致之义的诗格论;作为体式、诗法之义的诗格论。宋人着力的理论性辨识为明清诗学理论中格调论的出现和成熟累积了丰富的理论和批评养料。 相似文献
20.
诗态是藏族古典诗学中特定的范畴,而体性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诗态和体性都是对文章风格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特定用法,文章通过对这两个范畴在各自不同话语中的内涵、特性、审美追求和系统性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个范畴既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文化特征,又具有各自的诗学特征。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