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素质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化的发展有四个动力要素: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功能、基于社会分工的产业基础、基于人口流动的素质、基于二元结构的城镇管理体制,城镇化需要设立一种能为各种要素合理有效利用与耦合的制度,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城镇化战略管理。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制度是制约贵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有的制度安排已阻碍了贵州城镇化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对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进行创新。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城乡融通的就业制度,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建立廉洁高效的城镇管理体制和多元化投资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土地流转和置换,促使人口和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制度创新加快贵州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西部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部新型城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和空间结构五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分析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质量、城镇环境、城镇化体制机制和城镇空间结构四个方面探索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贵州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越过了低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的"分水岭",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贵州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贵州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体系是战略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是内在动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是外部动力;推进制度创新,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进可持续的发展是长远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有“单体式”和“城市群”两种形态.当前城镇化以“单体式”为主、以GDP为导向,进行爆发性发展并陷入质量困境.培育城镇体系、构建城市群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新型城镇化应从经济追求转化为城市群的角色担当:以人为本、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生态宜居、市场统一等.这就需要城市群形态下建立城镇间长期合作的体制机制,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群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建立内生动力机制,理顺城市层级间的资源配置关系;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约束机制,优化城镇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少数民族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目标定位以及评价标准之间存在一定背离,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偏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缺乏特色支撑产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困难以及城市规划趋同等。新型城镇化要求在提升少数民族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加强城镇化质量,需要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以民族文化生态为基础进行城镇规划、促进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以上策略又可初步归纳为三种城镇化路径:即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化、民族融合型城镇化以及文化城镇战略,并需要法律法规等相应的制度设计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技发展能够拓展制度效用边界,制度变迁可以构建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科技与制度基于双向互动交流形成协同演化的创新系统,二者向彼此施加的非线性作用存在多重反馈的可能性。当前,制度变迁落后于科技创新步伐、制度设计背离科研工作实际、制度施行局部不协调等问题凸显,导致科技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协同演化步伐放缓、路径偏离社会需要、层级冲突加剧,协同发展效力损耗严重。为了维持科技与制度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与远离平衡态,需从制度系统入手,疏通创新系统要素流动的制度通道,制定科学高效的制度管理系统,统一地方与全局的利益战线,保障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双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原因是由于认识偏差、制度缺失等造成的,因此,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城镇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种人的城镇化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飞跃。城乡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在释放内需、促进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城镇化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造成城镇结构和功能失调,出现了半城镇化、运动式城镇化、土地和房地产城镇化、有城无市城镇化、千城一面城镇化、非市场非均衡城镇化、灰色城镇化、非智慧城镇化等多重陷阱。跨越上述陷阱就必须系统性升级城镇化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系布局、民生保障机制、制度改革力度等,使之成为"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渝东南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渝东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二元结构显著、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成正相关关系的现状,揭示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体系存在缺陷、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优化城镇布局及等级体系、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制度创新方式的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创新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手段的有效性,制度供需均衡性等。农地使用制度创新需要一些配套制度与宏观环境的保障,主要有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地租赁市场的完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的主阵地是县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建设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拆除户籍制度樊篱,加强对劳动的职业技能培训,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城乡二元格局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探讨重庆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在于其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顺畅。要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业碳排放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河南省2000—2021年的相关农业数据,测算了河南省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并从要素流动视角把城镇化指标分为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构建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和方差分解法研究了河南省城镇化对于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从整体上降低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三个城镇化指标中,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均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土地城镇化则正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其中,产业城镇化是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据此,要推进城镇高质量发展,重视产业城镇化的减排效应,加速产业城镇集聚化;严防土地城镇化占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化的浩大工程,它涉及到土地管理、住房保障、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城镇管理、财政税收、金融融资等一系列制度协调配合,其中土地制度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城镇化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制约现代城镇化的一个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城乡二元格局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探讨重庆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在于其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顺畅.要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通过回顾、分析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矛盾体现在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的空间错位。错位的原因在于我国小城镇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及户籍和土地制度造成的要素流动,特别是人员流动障碍。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不仅是化解我国城镇化矛盾的良方,更能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从以物的城镇化为主导的空间资本化转变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空间人本化。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统筹协调为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关键、以开放包容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的新型空间演化范式。空间资本化带来城镇规模扩张与快速增长,但过度资本化导致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供给,引发城镇空间异化与治理风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选择合作创新、多元协调、绿色集约、开放互信、共建共享的网络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