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艳 《浙江社会科学》2023,(5):114-119+128+160
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以差异性逻辑颠覆同一性逻辑,体现了“重复”作为“生成之在”的生成性意义。作为一种以“重复”为基础,表达事物在保留核心元素之上反复缠卷的演化方式,中国文学的回旋诗学运用重复修辞呈现差异,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核上同样体现了生成论意义。以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为视角,“回旋”的反线性时间特质与德勒兹的时间理论相契合,视时间为差异瞬间的共存和循环,揭示了差异性世界的生成方式和生命的创造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孙燕 《中州学刊》2012,(5):193-197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相似文献   

3.
影像转向的语境下,影像开始替代口头语言和文字成为受众认知世界的主要媒介。但即便是影像,也并非一定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作为“造梦”装置的电影,以影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极具逼真效果,极易被误认为“现实”。在部分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已经摆脱了早期的缺位状态或者刻板形象,更多以“精英黑人”的形象出现。但这种精英化的影像表征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上,电影通过指涉现实等方式,消解了虚拟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使“精英黑人”的电影形象变得逼真和普遍,掩盖了黑人群体在现实中的真实社会地位。进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层面的代偿,通过涵化观众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戏剧性地消解了现实中的社会和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身体”日益重视,“身体”日益取代“意识”而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西方哲学界的这种“翻身”运动大致呈现为两个路向,一是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一是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结构—解构主义.这两个路向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结合,集成式地发展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兴盛,固然有感性解放的功用,但亦应避免让“身体”成为新的思想宰制.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体现出不同的改编观念、改编方法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成就。就改编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由于改编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与短板,《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总体而言成功的作品不多,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缺陷比比皆是: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因此,我们应该用电影编剧的要求,用现代性的价值观,用类型电影创作的规范来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包括民俗、民情,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的出身经历、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观照态度,均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成熟的影像美学电影。其美学特征是:物象充分的主观化、高度的造型表现力和丰富的象征性。《秋菊打官司》则是纪实性美学电影,它的美学特征是:外在形态─—原生态的自然流露;内在形态─—非强化的典型化方法;表现手段─—极力达到最大限度的纪实性。显然,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向着纪实性的极致用力冲刺。  相似文献   

7.
当下越来越多较为成功的电视剧、动画片和综艺娱乐等电视节目,尝试走向影院的大银幕,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电影电视"。"电影电视"的勃兴体现着复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这既缘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影像整合的内在规律,也得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召唤。全新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影像既扎根于传统文艺的沃土,又脱胎于深厚的影视积淀,实现了文艺形式的涅槃,"电影电视"这一文体的出现是影像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电影电视"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不断发展衍变的概念。今天的"电影电视"在不断完善自身品质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身份自信和道路自信,应当大胆地明确自我既非电视也非电影的独特存在。"电影电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简单的名称转换,必将深刻影响到影像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整个流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命的哲学,它是理解《资本论》哲学性质的重要视域。以此观之,《资本论》哲学正是在一个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上将实践哲学的"革命化"规定性展示出来的典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思想、关于经济范畴的本质性思想以及关于资本运动的辩证法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改变世界,由此《资本论》哲学才实现为"革命化"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9.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对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整个中国哲学具有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其在这一建制之中的独特展开方式。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立足于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与对立,立足于此种分割—对立中“真”与“不真”的分别归属;而中国哲学则截然不同,它全体植根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的独特建制——非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与西方哲学形成决定性的对照:它们不是作为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或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哲学)出现的,而是意味着哲学与政治、与历史的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而这种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的本质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之中。可用“大道不离人伦日用”概括中国哲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以表明这一哲学在根本上处身于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积极地生存于形而上学之外。  相似文献   

11.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界关于《资本论》哲学性的确证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应用论"的确证方式和"视域论"的确证方式。将《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等同于"哲学知识"研究至今仍然是难以拨去的思想迷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全部理论活动(包括哲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从结构上看存在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各种具体的思想观念)之分。《资本论》中的科学(实证)活动不是自足的,其得以展开的前提——基本范畴和原则是由哲学(思辨)活动提供的;同样,哲学(思辨)活动也不是自足的,反思思想最终是为了构成更合理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哲学活动与科学活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却存在哲学活动的结果能否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条件的问题。当下相关研究应在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基础上,以哲学的提问方式、表征方式和思想方式进一步推进《资本论》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金鑫 《理论界》2013,(4):132-134
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失利引发出关于名著改编的思考,故事、影像、表演、结构是影视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点分析《白鹿原》改编失败的原因,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商业化看点间达成平衡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冯小刚与刘震云合作后,其电影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逐渐摆脱王朔话语的影响,而深受刘震云新写实风格和新历史叙事的影响。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这部小说是刘震云对个体存在之思的延续,冯小刚导演在故事上没有做大的突破和修正,但他找到一条用外在形式的疏离感来表达荒诞现实生活内容的影像形式,对电影构图和影像叙事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16.
乡村主位视频以社区影像和短视频/移动直播为主,它对乡村生活世界的直观暴露将乡村带入全球化的交互之中,绘制了挣脱传统束缚的“逃逸”新路线,搭建了跨越地理边界的游牧性空间。在德勒兹的力本论的视野中,乡村主位视频是技术进步赋予的“所能”与原始的“所愿”共构的新生之力。差异形象是这种力的“可见性”,通过充满相异因素的乡村质料被影像“看和说”。它也是这种力的“谋略思想”,促使人的力量与影像的力量相结合,推动乡村主位视频多元生发,创造了新的生命情境——影像游牧。乡村主位视频呈现了极富差异的渐变的情感表达和欲望生成,喻示某种存在方式的建构和乡村主体性的回归,进而构成微观的生命哲学和游牧政治。  相似文献   

17.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与福柯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参照、互促共进的关系。两人均为新尼采哲学的旗手,很大程度上皆以德勒兹所阐发的尼采思想为共同的思想来源。但由于吸取视点的差异,即德勒兹重视“欲望”的作用,而福柯珍视“权力”的效果,致使两人晚期思想出现较大理论分殊。厘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两者的思想脉络,乃至当代法国后现代哲学的整体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作者更贴近观察了1995年死于自杀的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根据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作者仔细审视了他的死,但关注的焦点放在阿尔贝·加缪所著《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开篇即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判断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就意味着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唯心主义者 E·胡塞尔为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现象学运动和实证主义运动,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思潮。现象学创立于本世纪初年,它的主要标志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两卷集,1900—1901)一书的出版。这一著作奠定了现象学的理论基础。现象学不但直接影响并导致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并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在《实证主义运动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我曾经试图通过分析实证主义运动对  相似文献   

20.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了文本革命的方法,突出了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观念;并把差异的永恒轮回作为逃离现代资本主义控制的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