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1].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导致了现实社会中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精神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错,演化出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  相似文献   

2.
上古神话中的思维法则观念张晓芒上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极其低下,初民的生存决定于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无可奈何的顺应以及渴望对之施加改造的矛盾心情,在上古初民的思维中激起了二分式的情感,即对自然的恐怖与崇拜。在这种对立情感的刺激下,初民在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3.
虹影小说中有一个特殊情结———追寻。这种追寻体现在生命、情感和道德诸方面,其中情感追寻中的母爱追寻和性爱追寻最具感染力。这种追寻总是与强烈的欲望相消长而使人物性格与命运沉浮其中。与其他作家的创作有所不同,虹影的追寻是通过某种缺失表现出来的。通过母爱和性爱的缺失来表现情感的渴望和生命的欲望以及不能得之后所导致的性格变异和畸形的反抗,从而达到呼唤母爱、渴盼性爱,实现人类之爱的目的。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不管外表是柔弱的还是刚强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和宁死不屈从于生活的反抗精神。她们的反叛源自于对生活的不满足和女性主义理想的失落,反抗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结局却往往是灰色的。她们在欲望中沉浮,却找不到情感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4.
日本由地震引起的核危机证明了人类不能把自然看作与已无关的质料世界,人与自然之间是互相生成的对象性关系,科技是人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但是,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科技的片面发展造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人和自然都是一种伤害,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5.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9,(4):223-226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别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幢憬,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6.
情感文化代表了不同社会独特的认知范畴和感受特征,为了解特定社会文化体系及人类情感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对具体潜义情感的象征表现及意识形态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对特定情感潜义词语义内涵予以探究,有利于揭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人类心理世界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剐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憧憬,是一种时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3):137-142
英雄是高度体现民族历史内生力量的精神图标和文化符码,他们不但能引领世界某方面的超常发展,而且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与精神品质。世界各国的"英雄史诗"忠实地留存了各民族的创世传说,艺术地呈现了人们的英雄崇拜;同时,不少传世诗人以"英雄知音"的高度一并名垂青史,跃升为精神世界的英雄或导师,开创了事功型英雄与通灵型英雄并立、行动者与记录者"同品"的先河,大幅度提高了文学经典的思想境界和人性情趣。这些诗文英雄不但能够超越时代,而且成为守护信仰、留存希望的精神英雄。将"英雄崇拜"和"理性品格"内化为一种"责任"和"荣耀",是20世纪世界文学在经历了两次人类大屠杀、多元化思潮的撕裂、市场化与高科技冲击等社会大转型后依旧经典迭出的内在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作为当代一种难得的共识,文学要能给人希望、要有理想品格,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为对一定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信仰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在情感上的一种投入和升华,通过对事物的崇拜而使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从而使人生富有意义并充满希望。信仰还是人类的一种自律行为,体现为社会成员对高尚的道德理想、行为准则的认同与追求,从而成为人们培养忠诚、奉献等崇高品质的强大动力。由此可知,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又是人们社会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由于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  相似文献   

11.
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东岳论丛》2005,26(1):68-74
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精神世界形成的标志。在中国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中,自然崇拜、灵魂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文明的进展,又演化为天、地、祖先崇拜。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考工记》凝结着浓浓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概而言之,即“科学、文化、生活、生命”和谐统一的理想愿景;“生物、富国、养民、功用”融会贯通的价值追求;“艺术、理性、精致、标准”珠联璧合的审美创造;“致知、求真、尚智、务实”精益求精的觉慧笃行等等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它把自然、科学、文化、生活、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挖掘、研究《考工记》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对于现今以及未来科技、科学的发明、发展和应用方向必有悠远、宏博、重要的导航作用;对于医治当前已经局部凸显的“科技、科学异化”之疾也有妙手除病之功、良医回春之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价值论语境下的最终价值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关于社会发展所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的问题以及为谁而发展和怎样科学合理地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内涵于不同的发展观念中并支配着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行为.社会发展理念从GDP崇拜到GNH关怀的转变促成了人类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由崇尚经济发展转向崇尚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一个全新的价值世界,终于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反思西方传统美学时,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悖论:感性事物与感性能力在学科定位上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但在美学史实中却恰恰受到了贬抑。究其原因,是源于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理性崇拜和"二元论"逻辑。进一步说,这一悖论貌似导源于理性/感性的二元对立,实质上则导源于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它表面上可归因于父权制文化中的理性崇拜,根本上却应归咎于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轻蔑和对自然的排斥。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圣殿》的创作中不仅关注人的世界,也同样关注作为自然环境的外部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家在《圣殿》创作中不仅细致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还通过展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的对立,揭示出作家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破坏自然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6.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9,(6):121-122
隐逸诗经过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状态,由抒发个体对社会的不满之情到魏晋六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理想,其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创作主体对表现客体——隐逸进行审美创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表现。只有在情感得以真实、自然的表现过程中,隐逸理想和隐逸生活才能拥有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借诗歌创作歌颂自然、歌唱理想,表现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无尽的艺术享受。透过雪莱的诗歌创作可以体味其作品的思想与寓意,以及作品体现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抗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来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大约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在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当时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他们一方面感觉自然与人的对立,即自然界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抵御的威慑力量和主宰作用,人对自然存在着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自然界与人类有着亲切的一面。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花开鸟鸣,万物苏醒,原野欣欣向荣。当人们从躲避冬寒的洞穴里走出来,面对着明媚的春天,会感到生命的亢奋。在秋天这个成熟的季节里,树林里果实累累,准备越冬的飞禽走兽,膘肥体壮。这些都似乎是大自然有意为人准备的,而且年复一年都是如此。人们开始感到自然似有灵有性有情感有意志,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或手段,去减少自然对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 ,从而作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在价值观层面上 ,它蕴含了由于情感之维、理性的僭越、生态伦理、和谐理念等观念的介入而形成的自然价值观 ,包含整体价值观、平等价值观、协调价值观、科技价值观、制度价值观在内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对近代人类中心价值观辩证扬弃而形成的现代人类中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重要素彼此纠葛的当代中国,后现代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艺术与生活之对立的消解;②艺术与非艺术之对立的消解;③艺术的不同样式之对立的消解;④艺术与哲学之对立的消解;⑤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对立的消解。然而,在上述“解艺术”的同时,新的重建语言范式、重建审美心理结构、重建审美理想、重建艺术功能的迹象也悄然出现,从而在解构的同时呈现出重新建构的趋向,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