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 ,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加入WTO之后 ,为减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增强我国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  相似文献   

2.
孙毅 《人文杂志》2022,(1):24-34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和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自共产党成立至今,支农政策经历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融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都重塑了农村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百年支农经验表明,城乡关系是理解支农政策的重要视角,从早期的农村包围城市,解放后的二元经济,到现在的城乡融合发展。借助于对一系列城乡关系政策组合的综合运用,农业、农村逐渐融入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些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应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并为其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在将市场置于支农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之上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城乡实行一体化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农民分层是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迈入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消除城乡差别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后,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传统同质化的农民开始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呈现“分层化”的特征。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凸显对提升农民收入、层次和地位的关注。然而,作为国家惠农支持的主要手段——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民分层上存在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调、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建立职业农民与农转非者、农业主产区与非农主产区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结合现实考察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分层行为的影响,提出优化财政支农目标、科学调整支农政策、实现农业资源配置和农民分层的帕累托效率。  相似文献   

4.
直辖以来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的投资、财政支出对农GDP增长、农业产出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弹性作用。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解决重大问题;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确保支农资金的时效性;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用。  相似文献   

5.
简析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确保宏观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的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但在转型中国,确保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型制度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创造地方行政政绩,为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制度支持;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则因为缺乏执行政策的制度支持,从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必须通过纵向政府间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以创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正向互动的统一关系,为宏观政策的顺利执行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农业是乡村最大的产业,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推动因素主要为技术进步效率,但近些年技术进步效率增速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也有所退步,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时期和区域效应来看,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显著,但需要明确支持重点、优化支持结构.为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要逐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成果向农业转化和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民职业技能,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可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澜 《南方论刊》2015,(3):17-19
当前,阳江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金融需求日趋多元化等特点,但农村配套金融服务不足、资金供应短期仍是制约粗放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解析阳江农业发展趋势与金融需求特点,结合阳江市金融支农的典型案例,提出必须着力做好金融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发挥政策支持导向,促进阳江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的依赖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农业不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农业需要财政的支持。国外实践证明,农业的发达程度与财政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我国农业令人担忧的发展现状决定了财政支持的力度必须不断加大。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备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实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并不违背WTO原则。应增加支农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支农支出结构,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加强支农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传统和基础产业,财政支持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基于县域层面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整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影响显著,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且县域层面与国家、省域层面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因此,发展农业经济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整合现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农口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财政支持是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和驱动力量。文章以吉林省为例,在分析财政支农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幸运用社会政策分析视角,以社会政策价值评判分析框架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6个基本政策要素进行分析,指出现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未能恰当“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解决:在政策目的与目标方面,缺乏社会价值指导基础上的明确的政策目的以及缺乏统一、明确、长远的政策目标;传递利益与服务形式,实际上是将原本属于补偿权范围的一定数额的货币补偿与原本应由政府向公民提供的、用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货币补贴混为一谈,规避或减轻了政府责任;适用权益的规则随意化、粗略化;既有服务提供的组织结构下,政策监控不足导致背离“自愿原则”,片面执行养老保障政策以及部分政策执行失真;既有筹资方式下,强化了个体的筹资责任的同时也存在着资金安全隐患;缺乏有效的政策要素互动载体,导致各政策要素间缺乏良性互动等等.改变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政策取向,建立起社会政策意义上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新范式,是完善既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经历了由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到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在不同的农业政策时期,欧盟采取了比较科学而有效的支农政策手段,取得了较明显的政策效果。欧盟农业政策变迁的启示是应当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确立我国农业政策的目标;应当根据农业政策的目标,完善支农政策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政策失效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政策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是政策主体的精神活动在公共政策上的集中程度。政策注意力不足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效的重要原因。通过提高政策活动主体对政策的关注程度来减少政策失效,实际上是对政策注意力进行争夺。从政策执行机构、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的角度提出政策注意力争夺的方法,为政策执行扫除障碍,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我国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对确保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意义重大。我国各级、各类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高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中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性;基层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坚定性;试验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贴政策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市场机制扭曲、补贴空间变小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国应逐步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的功能优势,建立以粮食目标价格为核心、以国家收储和种粮直接补贴为配套手段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目标价格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旨在熨平粮价波动的市场风险;保留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以均衡城乡居民收入;重新定位政府粮食收储功能,确保口粮安全。为避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并为粮食目标价格实施创造条件,粮食补贴政策改革需要积极稳妥地采取"两步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政府内部政策企业家在推动政策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山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政策创新过程中,政府内部的政策企业家通过个人行动策略与制度性因素之间的耦合推动政策创新.政府内部政策企业家通过发挥问题界定、支持联盟建构、示范领导等行动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方案,以此获取来自上级政治精英的支持,从制度层面积累改革所必需的政治资本,进而强化其在科层决策网络中的位置,最终推动政策创新的成功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以洛伊(Lowi)的政策分类框架为基础,运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背景下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分配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政策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构成性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不同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规制政策执行难度大,影响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一是规制对象的特点,二是能否有效控制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合谋;再分配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生产商和公众等利害相关者会围绕其所蕴含的巨大利益空间展开复杂的利益博弈。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其必然结果是地方政府、生产商和社会中上阶层在博弈中获胜,共同瓜分再分配政策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根据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美国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农业政策应科学合理、有法可依;建立健全的农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19.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为配合、执行政府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支持、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区域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学山 《东岳论丛》2007,28(3):170-172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入,而且也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现实层面中金融支农存在着四大制度缺陷: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为此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路径创新:一是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农体系;二是优化政府宏观导向功能,消除金融市场运作失灵;三是强化三农自身发展,提高吸纳资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