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据杨义先生所述,“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的功能不仅可以表现独特的世界感觉,蕴含某种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且它的执著和独到的运用,可以导致叙事文体的变异和革新。”叙事视角技巧的继承、革新和运用,正凸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鲁迅的小说就具有这个方面预示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双声局面  相似文献   

3.
4.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5.
6.
7.
《呐喊》与《彷徨》中的心理描写形式多样,匠心独特,并艺术地与其他描写方式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知识分子的总体形象,是“破落户子弟”,而衰弱和痛苦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的形成,既与大变动的时代有关,也与儒家思想有关。鲁迅写出知识分子的衰弱和痛苦,同写出农民的质朴和愚昧一样,都是对“国民的魂灵”的深刻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蒋进国 《东方论坛》2010,(5):108-112
《呐喊》和《彷徨》以白和黑为主色调,辅以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红、黄等,营造出对比强烈、凄冷沉郁、矛盾虚无、孤独抗争的视觉隐喻世界。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取舍、关照描写对象、情感倾向、使用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手法,构成对一般视觉心理的人为偏离,是把握《呐喊》、《彷徨》矛盾、复杂、悲凉、绝望等风格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10.
既有研究多顺应阶级话语,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呐喊》、《彷徨》中的统治者人物形象,而遮蔽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呐喊》、《彷徨》生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士绅阶层的特征,进而深刻反映了这一阶层在近现代社会剧变中分化、蜕变的复杂历程.从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历程,已经构成《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视野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人物谱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呐喊》、《彷徨》中"路"的意象群为背景,在界定了"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路"的类型并对其作了意象诠释;阐释了"路"在作品中的多重表达与建构;在理解"路"意象深层文化意蕴前提下,探寻了其意象生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对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深刻追寻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分子失去永远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是他们陷入精神危机的首要因素;知识分子应当永远与民众为一体,在与民众的亲近当中找到自己进取的精神力量;知识分子要永远站在历史的前沿思考问题,胸怀之间充满爱国的顽强斗志,才会真正避免成为历史的弃儿.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对外国优秀文学研读、译介的同时,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小说文体。本文从《呐喊》小说文体的诗歌性、散文性和戏剧性三个方面透视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和启迪,并指出鲁迅小说文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从框架理论看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呐喊》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llmore的框架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框架成分一经提及,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人们正是借助被激活的框架来理解所表达的意义。由于中西方读者文化背景等不同,便有了框架的文化差异特性,体现到翻译中就是要做好框架的协调处理。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分析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呐喊》中部分片断。尽管夫妇二人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补偿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本文将从理论上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及必要性作出具体的阐述,将翻译补偿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即研究鲁迅《呐喊》中的翻译补偿。该研究将从语言、文化、风格三方面探究《呐喊》英译本中翻译补偿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