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通过电脑及智能手机参与互联网的使用.然而,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问题则对我国相关立法发起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途径,我国相关的立法现状以及相关网站的自律情况,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未成年人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但其隐私权行使受到来自亲权行使、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学校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的限制。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应从立法、司法、加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和学校的法律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网络隐私信息安全风险与防范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网络发展中的个人隐私权风险,研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讨论实现信息安全保护,并提出实现个人隐私权信息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嫦媛 《兰州学刊》2005,(4):191-193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具有自己的特点,即隐私权的有限性,其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可能性更大,主要是来自父母、师长两方面的侵犯.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点进行探讨,针对父母、师长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未成年人构建绿色网络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广生 《理论界》2005,(9):121-122
计算机及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必要工具,但其危害和负面作用也接踵而来,对学校德育教育形成强烈的冲击。我们只有不断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努力构建一个为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绿色网络环境,才能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人都应享有。但由于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界限不清,以及受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遭到了践踏。鉴于此,应当加强对监护人、教师的法制教育,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模式并不只是防沉迷系统在游戏或短视频领域的运用,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未成年人模式提升了立法规制层次,强化了法律责任和执行机制,其设置目的从防沉迷扩张为对未成年人权利的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义务具有普遍性,所有涉及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均有可能承担这一义务。对于未成年人模式的发展理念,应当从消极地保障未成年人权利向积极地以服务未成年人为中心扩展。解决未成年人模式的当前困境,需要以“易用、稳定、显著”的技术要求保障未成年人模式的可靠性,以反成瘾措施加强未成年人模式的有效性,加强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建设,激发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司法机关、家长和未成年人等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并让未成年人参与到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模式的设计运行之中。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成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问题.但是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尚不完善.为此,应当在尊重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并对之作出初步的论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未成年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网络情色内容带来的公共健康危机,成为现实的或潜在的受害群体。媒介技术提供了违法犯罪低风险的便利条件及不法行为隐蔽性条件。将倚重刑法制裁作为阶段性治理的策略具有必要性,鉴于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弱者群体权益的专门法在治理网络情色的法律责任条款设立方面不利于刑事责任的衔接,“父爱主义”作为刑事政策优先的理论解释具有合理性。互联网未成年人情色内容法治路径的优化可侧重细化“罪责相当”的可惩罚性标准,加重黑色利益链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形下追加强制猥亵儿童罪及增设“传播淫秽、色情物品危害未成年人罪”,并对无控制能力的技术运用明确追责。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双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从网络文化的特点看,网络文化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良莠不齐,难以驾驭;从未成年人自身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好奇心、模仿力和自我意识较强,但认知能力较差;从网络文化的社会环境看,社会、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保护不到位.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有助于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未成年网民的增加,网络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并在现实生活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鉴于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作用机制的特殊性,有必要以"综合治理、宽严相济"为原则,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罚体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成为 一个新兴的法律问题。但是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尚不完善。为此,应当在尊重实际的 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并对之作出初步的论 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算法已然成为当前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技术元素,而伴随着媒介成长起来、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未成年群体,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如成人化、信息茧房、全景监视、娱乐模仿以及阶层分化等算法风险。我国日渐成型的算法规制体系在制度供给、司法执行以及业界实践过程中给予了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照与保护,但仍然在监管条件、配套规则、对象界定、技术实践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这需要多主体在多环节协作配合,通过相关立法的完善、监管框架的优化、标准文件的出台、阶段保护的落实以及算法问责的强化,来妥善回应算法滥用及异化带给未成年群体的挑战,帮助未成年人构建友好型网络生态,推动我国网络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作为自然人主体,享有隐私权,未成年人的亲权人、监护人、学校及教师等相关权利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享有知情权.未成年人的相关权利人知情权的行使必然与未成年人隐私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需要加强和完善现行相关的隐私权立法,不断丰富协调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相关权利人知情权冲突的基本原则,也需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模式,提高人们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传统的校园欺凌.美国通过法律规制网络欺凌行为,对网络欺凌进行界定,并对网络欺凌施害者、学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相应责任进行规制.受害者可以通过诽谤诉讼、故意致人伤害的侵权诉讼和反骚扰诉讼等方式得到法律救济,学校在网络欺凌中承担教育、管理和防范的责任,网络服务提供商对网络言论免责,但应承担"通知-移除"责任.  相似文献   

16.
李乔 《中州学刊》2007,(6):113-115
互联网在方便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人们沟通和了解的同时,混杂其中的纷繁复杂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诱赌信息、厌世信息等不良信息严重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网站文明办网、网民文明上网,同时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安全、科学地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7.
建立未成年人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监测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身体健康、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架构,并依据理论架构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指标进行检验发现,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8.
杨明 《理论界》2014,(9):142-145
现阶段已进入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网络社会"。在此背景下,公共领导者信息能力的培养亦呈现出从信息获取转向信息提炼、从个人信息素养提升转向信息支撑体系建构与驾驭、从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等方面的新转向。因此应创新思路,着重从提升领导者个人信息能力、促进政府内部信息机构的改革、鼓励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信息生产和供给的竞争、鼓励信息供给的多渠道分流和互补、有意识地促进专业人员学科基础的多元互补等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75-178
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是否享有完整的隐私权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父母在管教子女的过程中,亲权不可避免地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发生冲突。侵权者往往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从而很少诉诸法律,其中隐含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澳门民法典》在其亲属法卷中详细规定了有关亲权的制度,并在《澳门基本法》第30条及《澳门民法典》第74条明确了隐私权。这种分别立法的模式进一步明晰了隐私权及亲权各自的边界,减少了隐私权和亲权的冲突,限制了亲权的滥用,合理保障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89-19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其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网络的泛滥,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传统文化的淡化、道德观念的弱化、人际关系的异化、抽象思维的退化,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缺失,最终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从净化网络环境,提升教育理念,加强法制教育,提倡社区矫正,实现执法公正等方面进行预防及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